“這就是所謂的天誅啊,上天已經拋棄曹魏了!”
孫權所說的“天誅”是指曹操之後子嗣的相繼短命而亡。
想當年曹操活了六十六歲,到他兒子曹丕這一代,雖然篡奪了帝位,在位七年便一命嗚呼,年僅四十歲,比曹操足足少活了二十六年。到第三代曹睿,在位十三年,居然隻活了三十五歲,比老爹又少了五年壽數。
民間議論紛紛,有人說:“曹家這是因為篡奪了大漢帝位而遭到天譴的緣故!”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更讓曹魏人心不安的是,接替帝位的太子曹芳並非曹睿的親生子。有傳言說他是曹丕的弟弟曹彰之孫。
許昌有很多老人都還記得當年的丕、植之爭,據說曹彰比較傾向曹植。曹操臨死之前,曹丕在鄴城,曹彰在長安,曹操自知將死,發了道急令召曹彰(不是曹丕)覲,可惜未等曹彰到,老爺子已經駕鶴西去。
“魏王臨終之前召見曹彰,所為何事?”
人死了,這個問題便成了永遠也解不開的謎。或許也正因為此,曹彰的命運變得撲朔迷離。曹丕登基四年後,曹彰人京都朝覲,忽然暴斃府中,年僅三十五歲。
後人說他是與曹丕同吃棗子時被毒死的,《世說新語》記載說:
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後閣共圍棋,並嗷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後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後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這個故事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在民間流傳甚廣,很多人相信這是事實。
“天意啊,當年曹丕毒死了自己的弟弟,自以為勝了。可是沒想到蒼天有眼,讓他斷子絕孫,如今坐在龍椅上的反而是曹彰的孫子,這真是天意啊!”
孫權不關心這個,他不在乎是曹丕還是曹彰的孫子當皇帝,他隻關心曹魏的盛衰。在孫權看來,曹丕父子短命而死預示著蒼天已經不再眷顧曹魏,這個國家開始走下坡路了。
孫權的想法並不奇怪,中國古代許多王朝在衰亡之前,多會出現皇帝不育、短命的現象,導致皇位更替頻繁。譬如距離孫權最近的東漢,從漢和帝到漢獻帝,先後十位皇帝登基,其中五個不足十歲,最長者也不過十七歲,擱現在不過區區高中生而已。而這一時期正是東漢的衰亡期。後世最典型的如滿清,最後三位皇帝統統不育,其中還有一位疑似陽痿。而在王朝強盛期,皇帝往往長壽在位,如滿清鼎盛時期的康熙、乾隆。孫權這個時代,三國君主之中,無疑孫權最長壽。難怪孫權自我感覺如此良好。
“那麼,就讓我們順應天意,討伐曹魏如何?”赤烏四年的春天,孫權終於打起了北伐的念頭。
有一位姓殷的太守響應孫權的號召,積極獻策,提出了一個“四路伐魏”的A計劃:首先,請盟國蜀漢出兵隴西,吸引曹魏的一部分兵力往西方集中。然後朱然和諸葛瑾從荊州北伐,攻打襄陽。陸議從武昌出發,攻打淮河流域,曹魏必然會把剩下的兵力投置襄陽和淮河戰場,曹魏東部的青州、徐州一帶必然空虛無備。於是孫權禦駕親征,跨江攻擊徐州,然後包抄至青州,威脅中原。
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已經放在孫權的案幾上好幾天了。孫權有些心動,卻又猶豫不決。他下意識地想和武昌的陸議商量商量,可是孫權的眼前卻似乎浮現了女兒大虎的身影……
“父皇總是說伯言、伯言,為何不給子璜一個機會呢?”大虎曾經這樣在父親麵前抱怨,“難道父皇喜愛自己女婿的程度還不如侄女婿麼?”
“這哪裏是侄女婿和女婿的問題,伯言的文武之才,十個子璜也比不上……”
“那麼子璜與朱據相比,哪一個更勝一籌呢?”
“哈哈,朱據也是文武通材之人……嘿,你為何總是說這個?”朱據是小虎的丈夫,據說孫權對他也頗為器重,當做是將來的將相之選。所以大虎才會有此一問。
“如此說來,父皇將侄女嫁給了有擎天玉柱之才的陸議,又將小女兒嫁給了將相之選朱據,唯有大女兒,嫁了個一無是處的全子璜!”單聽這話,大虎的怨氣不小,可是女兒的心思父親最明白,她這是為自己的丈夫爭地位。
大虎的外貌像她的母親,長得很漂亮。至於她的性格與心計,則像父親。有時孫權會想,倘若大虎是男孩子就好了,她聰明、有野心也有手腕,在這個方麵遠勝於孫登。說不清楚是不是陸議教導的緣故,孫登的個性越來越善良和溫文爾雅。
做皇帝不能太善良,也不能太溫和。孫權覺得大虎的個性倒是恰如其分。可惜她是個女孩。這令孫仲謀感到遺憾,也因此更加疼愛和憐惜這個女兒,甚至默許她偶爾幹預後宮之事。
其實孫權早就想提拔一個大將之才,一股足以與陸議相抗衡的力量。這幾年陸議的力量擴充得太快、太強,以至於孫權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