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教你中藥防寒養生五方法(1 / 2)

核心提示: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順天守勢,中醫藥自古就有許多簡便易行、並且有效的傳統防寒養生方法,下麵介紹利用中藥的五種防寒養生抗病方法。

防寒藥茶多飲服

辨體選藥、以藥代茶非常簡單方便,以沸水衝泡加蓋悶熱,待溫時頻頻飲服,再以沸水續泡。此法對增強抵禦風寒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例如:

痰濕體質:荊芥、陳皮、桔絡、橘葉、蘇葉,疏風溫化寒痰;

血瘀體質:三七花、紅花、降香、薑黃、玫瑰花,溫陽疏通血絡;

陽虛或氣虛體質:生曬參、黨參、黃芪、白術、防風葉,益氣扶陽固表防寒。

五味藥材每日足浴

足浴可使雙腳血液溫度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讓血液回流得更暢通;有利於促進足部60多個穴位、起始足部6條經絡的氣血運行。例如:

血瘀體質:紅花、當歸、川芎、澤蘭葉、雞血藤,溫經活血化瘀通絡;

陽虛體質:艾葉、杜仲葉、桂枝、狗脊、幹薑,益陽溫經驅寒暖足;

煎煮15分鍾,待藥液35℃~42℃即可足浴,雙腳入藥汁踩踏藥渣按摩足底半小時,臨睡前每日1次。堅持一冬,除上述作用外,還能預防足部皸裂凍瘡、軟化足繭雞眼、恢複疲勞、改善睡眠,並有一定的補益調養效果。

五味藥枕暖頭頸

人體的經絡都彙集於頭部,中藥枕是冬季睡眠時頭頸部舒適保暖的良方。選用具有溫通經絡、氣味清香淡雅、而且柔軟蓬鬆的藥材,自製藥枕。例如:

痰濕體質:燈心草、淡竹茹、橘葉、旋覆花、扁豆衣;

陽虛體質:燈心草、艾葉、五加葉、杜仲葉、防風葉;

血瘀體質:燈心草、紅花、澤蘭葉、益母草、伸筋草。

使用冬令藥枕,可以防治頭頸畏寒,頭部冷痛、失眠等,有助於改善腦動脈硬化症、腦梗死、頸椎病、偏頭痛及睡眠障礙等症狀。

立冬養生保健:重在防寒健腎

季節的變更常常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發生了,當我們在周六的午後躺在床上懶洋洋地感歎著天氣轉暖的時候,其實冬天已經悄悄地降臨了。過了立冬之後的幾天,就要全麵大降溫。那麼在天氣轉冷的時候,我們要先做好防寒的措施,才能保護好自己重要的身體。

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製,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對應的髒器是腎髒,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燉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藥材,以增強療效。燉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適,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著“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髒。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進補要因人而異,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自身,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人參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服用的人多。但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