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中醫養生智慧
刮痧是中醫治療六大技法之首
中醫治療六法分別是:砭、針、灸、藥、按蹺、導引。砭為第一法,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應用之頻繁。這裏的“砭”法,即為刮痧療法。“砭,以石刺病也”,砭石的應用早在2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出現了。
在原始社會,人類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又不時被毒蛇猛獸所傷,或受氣候侵襲而受傷致病後,為治愈,一定會自求救護,消除病痛。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偶然間發現,身體某一部位偶然被石器摩擦或荊棘刺傷出血,但身體另外某個部位的疼痛卻意外地得到減輕或消失。這種現象經過許多次重複,人們便會利用刮痧治療疾病,於是便出現了為醫療專用的石刺工具——“砭石”。據有關考古資料記載,砭石最早發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刮痧治病的病曆記錄最早見於《扁鵲傳》中。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祖國醫學也隨之發展起來。唐朝時期人們就已運用萱麻來刮治疾病。刮痧發展到明代,刮痧治病的記錄更為詳盡、具體,《醫學正傳》中記載:“治痧證,或先用熱水蘸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甚者針刺十指出血,或以香油燈照視胸背,有紅點處皆烙之”。這種刮痧法,在中醫書中又稱“戛掠”。
另外,這個時期的中醫書籍中已有更多的刮痧記載,如明·張風逵《傷暑全書》始載有“絞腸痧”一症。至清代後對此療法的描述更為詳細,如郭誌邃的《痧脹玉》中,在痧病病原論中指出:“痧症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痧從穢氣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發者多;心胸昏悶,疾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發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鬱為火毒而發痧者多。”並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角弓痧、撲鵝痧、噤口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5種痧病。
刮痧療法也逐步更加完善、豐富。從醫學典籍中可查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此外,刮痧療法還見於《鬆峰說疫》、《七十二種痧症救治法》、《串雅外編》、《驗方新編》等醫學典籍中。對刮痧療法的總結也更係統化、規範化,出現了刮痧、扯痧、悴痧、放痧、拍痧等不同治療方法。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如燈火灸(悴痧療法)治療腮腺炎。操作時,用燈心草蘸油,點燃後,對準角孫穴燒燃,當火一接觸到皮膚,要立刻離開皮膚,手法一定要快,這時可聽到十分清脆的爆響聲。這裏記載的操作手法與現代悴痧療法技術要領完全一致。
隨著人們對自我保健知識認知的提高,維護人的自然生態、無毒副作用、易於被人們接受和有效性的綠色療法成為醫學發展的主流,有著數千年祖國醫學曆史的這枝奇葩,被推為自我保健的首選,受到社會的青睞。我們深信,刮痧療法在不斷地挖掘、整理、實踐和提高的過程中,必將會得到新的發展,成為一種開展自我保健、家庭醫療的濟世良法,並且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臨床保健治療學科。
好學好用,長盛不衰
刮痧療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源於針灸、按摩療法,同時又屬於民間療法。從古至今,刮痧不僅滿足了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減少了醫藥費用開支和藥物毒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而且操作簡便,好學好用,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故而能在民間長期流傳和廣泛應用。
簡便易學
刮痧療法不是醫生的專利,無論有沒有醫學基礎知識,隻要對照本書,按圖操作,人人都能在家中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因為,經絡刮痧療法,在刮拭操作中,刮拭的穴位是一個比較寬泛的部位,在穴位的選取上要求並不如針灸治療那樣嚴格,這就使得刮痧在臨床實際中的應用變得簡便易行。所以說,刮痧療法的確具有簡便易學,操作方便的特點。
操作簡便
刮痧不需要複雜的器具,隻需要簡單的一個刮痧板和適量的潤滑劑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專業的刮痧板,也可以在生活常見物品中取材,如線團、瓷調羹、苧麻等代替。即使沒有這些物品,隻用撮痧手法,用一雙手,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並且,在操作的過程中,也不需要特殊的場地。
適應症廣泛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刮痧療法治療疾病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由古代單純的隻能治療痧症到現階段可以治療400餘種疾病,其效用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而且,隨著對刮痧療法的不斷深入研究,其適應症的範圍必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