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5(1 / 3)

三、考驗眼力

——麵對王時敏的《雲峰樹色》

《雲峰樹色》最早是在天津發現的。我在北京“鑒光閣”學徒時,老板傅凱臣先生經常到天津來買書畫。王時敏的作品《雲峰樹色》就是在天津買到的,後又輾轉到了上海。

《雲峰樹色》上麵有兩方印章“永安沈氏”,曾經是天津沈家(沈紀甫,在津開設洋行)收藏的。由於沈家收藏很多書畫,博學多才、藝兼文武的戲劇學家愛新覺羅·溥侗(溥西園)專門負責為其整理書畫。書畫套一律都是藍色的,上麵是白簽。我到天津以後,經我從沈家收購上來的書畫,都入藏到天津博物館。今天我們在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書畫裏,經常可以看到“永安沈氏”這樣的印章。

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去上海時我才二十二歲,在淮海路上的一家古玩店鑒定書畫。在那裏我又買到這幅作品。當時我一共買了王時敏、董其昌、惲南田等人的書畫作品七件,但經上海博物館檢查後,扣下三件,拿回來四件,其中就有這件《雲峰樹色》。

當我看到王時敏的這件《雲峰樹色》時,就把它定為是真品。

鑒賞一件書畫作品,首先要了解畫家本人的情況。王時敏( 1592—1680),為清代"四王"之首,江蘇太倉人,字遜之,號煙客, 晚號西廬老人,又叫西田主人、西田茅舍、歸村老農。其祖父王錫爵,曆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府中收藏的書畫作品,多為古代名作,王時敏對前人的遺墨十分癡迷。王錫爵囑托董其昌教王時敏作畫,董其昌自然不負所托,專門為王時敏畫了一套供以臨摹的樣本,其中包括各種山石樹木的畫法,還有曆代著名畫家名作的主要構圖和畫法等,從唐代王維到五代董源、宋代米芾,以及元代四大畫家的重要圖示,董其昌都認真繪製了圖稿,並在這套粉本上做了簡要提示,點明了學習山水畫的要理。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明代著名書畫家。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溢號文敏,因稱董文敏。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鑒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擅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其畫風筆意安閑溫和、清新秀麗。到了清代,順治本人對書法和繪畫沒有什麼愛好,但是他的書法都是學董其昌。康熙年間,考翰林等官場所用的字,一律是以董其昌為主。於是在江南、江浙一帶,凡是康熙年間的畫家、書家,一律以董其昌為主,也就是書法寫董其昌,畫法畫董其昌。

董其昌推崇曆史上的董源、米芾、趙孟頫、黃公望、倪雲林、王蒙等,在這些畫家的作品中,他受元代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影響最深。黃公望( 1269—1358),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江蘇常熟人,為元代畫壇"元四家"之首,對後人影響至深。1596年,董其昌由京師途經涇縣到長沙赴任,幸運地購得這幅名作,藏在府中長達三十年之久,在他的書畫作品裏沒有離開過黃子久的繪畫風格。

王時敏出生時,董其昌38歲,到董其昌去世,王時敏已經四十五歲,可以說得上是衣缽傳人。董其昌作為一代大書畫家、收藏家、鑒定家,對王時敏的影響至關重要,王時敏的畫法、鑒定、眼力、功力等一切一切,都是受著董其昌的影響。王時敏幼年受教於董其昌時,正是董其昌繪畫風格和理論形成的階段。王時敏追隨董其昌時,正是董其昌受黃子久影響最深的時候。因此王時敏在他一生的繪畫生涯中追求的是董其昌繪畫中的黃子久。鑒賞王時敏的作品,不了解這些因素,就難以看懂王時敏。

書畫鑒定不能離開時代特征和繪畫風格。王時敏在繪畫裏所反映出的特點、筆墨等,從整體上要求他和董其昌一樣,那就錯了。畫畫有畫風,書法有書風,繪畫裏也有其時代畫風,這個時代畫風是任何人也推不倒的,它的時代性相當強。

從畫史上看,王時敏一輩子畫盡了黃子久。黃子久之所以成為一代大畫家,是因為有他本人所處的元代的時代特征。那我們就要問了,王時敏和黃子久一樣嗎?可以說一樣,也不一樣。為什麼?因為黃子久是元代人,王時敏是清代人,這裏不一樣的是時代風格。書畫界從曆史上一直到現在,在每個階段,都有一個"霸主",被大家追隨的模式。如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市一看,馬路上的牌匾多是華世奎的手書。華世奎( 1863—1941)字啟臣,號璧臣,祖籍江蘇元錫,世居天津。生於天津老城廂東門裏“華家大院”,曾官至清內閣閣丞,賞加二品頂戴。入民國後,退隱天津,主崇化學會事。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精。最能代表其書法風格的要算他的楷書作品,走筆取顏字之骨,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有館閣氣魄。其榜書“天津勸業場”巨匾,為其代表作。到了現在再一看,多是吳玉如、劉炳森的手書。如劉炳森( 1937—2005)著名書法家。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字樹庵,號海村,祖籍天津武清,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長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書法繪畫的臨摹複製和研究工作。他的隸書在當代中國書壇獨樹一幟,世稱"劉體隸書",並成為眾多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這是時代風格賦予的,哪個時代都是這樣的。王時敏學黃子久恰恰是當時的時代特征,因為他生長在清代。用現在辯證的方法來看,王時敏是在董其昌影響之下仿黃子久,即經過董其昌繼承、發展後的黃子久。但是董其昌畫黃子久是華亭派的風格。華亭派為明後期山水畫流派之一,以董其昌為首,因董其昌為華亭人,故稱"華亭派"。王時敏畫黃子久是婁東派的風格。婁東派為清山水畫流派之一,以王時敏、王原祁為首,二人均為江蘇太倉人,婁江東流經過太倉,故人稱"婁東派"。華亭派與婁東派兩個畫派同樣是畫黃子久,卻是兩種不同的風格。關於風格,現代人也同樣存在風格不同的問題,時代風格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另外,誰仿誰,誰學誰,都是部分的。王時敏學黃子久,能不能全麵地把他的繪畫風格都繼承下來?如果說都繼承下來,這是違反科學的,不符合科學邏輯。問題的關鍵是他在黃子久的影響之下,後來又在婁東派的影響之下,又在不同時代特征的影響之下,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麵貌。所以看王時敏的作品,不能隻是看怎麼跟黃子久不一樣,那是你沒有把他的東西讀透,研究透了以後,一看就知道是他的筆墨。在鑒定王時敏作品時必須要掌握這些因素。不能拿黃子久來衡量王時敏,也不能把王時敏看成鐵板一塊。從哲理的觀點來說,王時敏發展了黃子久,不是他畫出來以後像不像的問題,這是個哲理。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幅王時敏的作品時,表麵上看是黃子久的畫,但有和黃子久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他發展了黃子久。無論哪一家,都有一個時代特征問題。在書畫界的一次研討會上,幾位專家對"四王"的評價是:家家子久,人人大癡,一味地死畫畫,畫死畫。他們要我發言,我說,你們批評了半天"四王",但忽略了一個哲學問題。他們說什麼哲學問題。我說,家家子久,人人大癡,王時敏畫的是哪家的大癡,哪家的黃子久?他是從董其昌那躉來並發展了的黃子久,他發展的是個量,多少而已。不能說王時敏畫了一輩子黃子久,就拿黃子久去衡量他,就得和黃子久一樣,那不行,哪個時代都有當時的時代風格,離開了時代風格,去要求人家如何如何,那就錯了,這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應該是一代勝過一代,隻不過是衡量的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