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9(1 / 3)

七、查抄文物中的珍寶

一一《葛洪徙居圖》

《葛洪徙居圖》這件繪畫作品,是我在20世紀70年代整理查抄文物時發現的,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那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相關政策,退賠"文革"中被

查抄的文物。我先是與同事一起,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經過清理、編號,對

所有書畫做到了心中有數。然後,又經過多方努力,動員藏有珍貴書畫的物主,主動向國家捐獻。《葛洪徙居圖》就是其中的一件,捐獻這件文物的是張叔誠先生。

張叔誠( 1898—1995),名文孚,別名忍齋,直隸通縣(今屬北京市)人。前清工部右侍郎、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之子,著名實業家、文物收藏家、鑒賞家。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文史館館員。1911年入南開中學就學,後長期居津。數十年間,他致力於文物收藏與鑒賞,發掘珍品,不惜重金。張先生於1981年、1986年、1987年先後三次將自己的藏品,包括曆代名畫、古玉器、青銅器、碑帖、敦煌遺書、印章等,悉數捐獻國家,其中僅曆代名畫就達二百餘件。我在前麵講李唐《濠梁秋水圖》考證中提到的北宋範寬的《雪景寒林圖》,也是張叔誠先生捐獻的。目前所知,範寬的作品存世僅兩件,《雪景寒林圖》為其一。該圖原為清宮所藏,存於圓明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掠。後在外國士兵街上出售時,幸被張叔誠之父張翼發現,以重金買下。現這件文物已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另一件《溪山行旅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當初發現《葛洪徙居圖》時,我對其做了認真的研究與鑒定。初看這件《葛洪徙居圖~,"徙居圖"三個字為冒政所題。冒政,明代成化乙未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為官廉正。但是這幅畫沒有落款,不知是哪個朝代、哪位畫家的作品。關於這件作品的斷代,書畫鑒定專家們持兩種意見,一是宋代,一是元代。當初我看到這幅畫時初步斷定為宋代繪畫。

這幅畫卷是以人物故事為內容,畫卷高31厘米,長171厘米。畫中的葛洪一家正在遷徙,有肩挑者,攜琴者,荷鋤者,各盡忙碌奔走之態。畫法古樸,賦色麗雅,人物的麵貌寬額長頤,衣紋挺拔。

研究此畫,有必要先了解葛洪其人及其"徙居"。

葛洪( 284—354;一說283—363),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代丹陽郡句容(今屬江蘇省)人。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代表作有《抱樸子》。出身於官僚貴族家庭。13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家境很快敗落。但他刻苦求學,向人家借書閱讀,涉獵經書、史書、百家之言以及"短雜文章"。曾任廣州刺史嵇居道的參軍。葛洪先到廣州,由於居道在途中被殺,葛洪留居廣州。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南海太守鮑玄。鮑玄精通養生術和醫藥學,他器重葛洪的才華,不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他,最終使其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在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麵均有所成就。

葛洪對煉丹和醫藥很感興趣。據說他年老的時候,聽說交趾(今越南)出產煉丹的主要原料丹砂,於是向朝廷請求到靠近該地的勾漏縣(今屬廣西)去當縣令。當朝認為葛洪資望很高,而縣令的職位太小,沒有同意。葛洪一再請求說,並非以當大官為榮,而是因為那裏有丹砂的緣故,終於得到了朝廷的批準。但他路過廣州東麵的羅浮山時,見其景色秀麗,便留在此處,煉丹、行醫、著述,直到逝世。至今羅浮山的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煉丹處"遺跡。

曆史上有很多畫家都圍繞"葛洪徙居"這一情節,作畫描述,如"葛洪徙居"、"葛仙翁徙居"、"葛稚川移居"等。最早有文字記載唐代就有人畫葛洪徙居。但是哪朝哪代畫"葛洪徙居"都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唐代畫"葛洪徙居"是唐代的味道,五代或者宋代畫葛洪徙居,體現的是宋代的時代特征,元代也同樣。雖然都叫"葛洪徙居",但畫麵中行走圖像不一樣,表現人物的動態也不一樣。

我們搞書畫鑒定有兩項,一個是鑒,一個是考。隻鑒不考,難辨真假。但是不能把曆史上的東西拿來就考證,考證是有基礎的,它是科學的、辯證的。我在鑒定書畫的時候就是找規律,有規律可循。我之所以斷定《葛洪徙居圖》為宋代作品,是經過反複考證後得出來的結論。

1.對題跋的考證

書畫作品中的題跋,是我們鑒定書畫的依據之一,盡管不是所有的書畫上都有題跋。題跋本身是書,可供鑒定參考的是它的文字內容,這些文字內容,或者以詩歌來詠歎書畫,或者以散文來評論書畫,或者記述書畫作者,或者評論前人題跋的當否並對書畫加以新的評價,對鑒別書畫具有很大的說服力。

《葛洪徙居圖》上的題跋有二,一為明代的王世貞所題,一為清代的成親王永瑆所題。王世貞( 1526—1590),明太倉(今屬江蘇省)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 1547)進士,萬曆十七年( 1589)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好古詩文。對於成親王的題跋,因其年代較晚,可擱置一邊不提。王世貞的題跋隻能說明這幅畫是明代作品。於是我查閱有關宋代繪畫的資料,但沒有查到,我的這一斷代結論缺乏依據。後來我看《故宮周刊》,偶然間發現裏麵介紹的《東圖玄覽》一書中,提到有關"葛洪徙居"之事。《東圖玄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