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文徵明手卷精品《林榭煎茶圖》鑒定
《林榭煎茶圖》是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的精品之作,原是清宮的藏品,後成為散落在外的"東北貨"。這幅畫卷作為珍品,受到清朝三代皇帝的鑒賞,印有乾隆、嘉慶、宣統禦覽之璽。此外,還有"寧壽宮印章"、"三希堂精鑒璽"等乾隆的十三個印章,有嘉慶的‘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有宣統的"無逸齋精鑒璽"、"宣統鑒賞"印章,有"石渠寶笈"、"樂壽堂鑒藏寶"印章等。
我們鑒定這件珍品,首先要了解畫家本人的情況,之後,再從諸多因素進行分析。
文徵明( 1470一1559),名文壁,字徵明, 後改字徵仲,又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四十歲以後才開悟,但他很勤奮。他曾經想走仕途,五十四歲時到北京做了個翰林院待詔的小官,故稱"文待詔"。後又回到蘇州,為自己建了一個玉磐山房,每天在那裏和文人們吟詩作畫。文徵明早年因為字寫得不好而未被允許參加鄉試,為此發奮圖強,終於成為詩、文、書畫方麵的全才,他既是書法家,又是畫家,而且是一位多產的畫家,留下來的作品特別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
文徵明的山水遠學五代、北宋時期四大山水畫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近學元代四大畫家倪雲林、黃子久、吳鎮、王蒙。在他的畫裏,不同程度地繼承了他們的繪畫風格。如他仿倪雲林言簡意賅,就和做文章一樣,一句廢話沒有,筆墨很少,但他是用心畫的。在《林榭煎茶圖》這件繪畫作品裏,有很多倪、黃的影子。文徵明所在地蘇州是一個文人萎萃的地方,文風很盛,受當時文人的影響很大,明代傑出畫家沈周對他的影響最大,他把沈周看做自己的老師。所以在他早年的作品裏,自己的麵貌顯露得不太多。
文徵明還是書法大家,從他的書體來說,年輕時寫初唐鍾紹京的《靈飛經》帖(小楷),之後又寫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歐體。後又臨王羲之、黃庭堅,寫晉唐小楷,並下了很大工夫。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書法家的字體他都臨過。後又受元代書法家馮海粟的影響,最後形成了帶有自己特性的書法體式。其書法特點我用四個字來形容."高峻崚嶒",用我的話來說:紮手。他這是源於黃庭堅的
書體。
文徵明能夠成為一名書法大家,當時得益於兩位先生,一位是明代書法家吳寬,另一位是明代書法家李應禎。李應禎雖不是明代一流書家,但其弟子祝允明、文徵明卻家喻戶曉,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文徵明二十二歲開始跟李應禎學書,李應禎到了晚年時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徵明在評價李應楨時說:公既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又雲:公既多閱古帖,又深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還有用筆,曆史上每一位大書畫家用筆都不一樣,文徵明用筆特別講究,從他的書法裏表現出用筆的狠勁,不管寫什麼,大筆茬子寫得特別辛辣。他一般都是用狼毫,用硬筆,如果不用硬筆,很多筆道寫不出味道來。當時的毛筆均為狼毫,或者紫毫,筆尖比較硬。我們要把他用筆的習性掌握了,一看就知道是文徵明的字。
文徵明作為書法大家,桃李滿天下,有很多學生,同樣也受他的影響。所以文徵明包括他的學生,就形成了當時的一種時代特征。我們現在看周天球、文彭、文嘉、王穀祥等人的書法作品,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文徵明的學生。為什麼,因為像他的老師,帶有當時的時代風格,這就叫斷代。不了解這些,不知道他書法特點的來曆,對文徵明的字就看不懂,真假難辨。
《林榭煎茶圖》手卷的後麵沒有幹支款,但看其筆墨、畫意,這件作品應該是文徵明六七十歲時畫的,是他繪畫生涯中最好的時候。因為在這裏沒有衰筆,水墨和焦墨特別空靈。對於《林榭煎茶圖》,從書畫鑒定角度說,作品看多了以後,一打開,就知道是明朝的,因為它帶著明朝的時代特征。同時,時代特征裏還有它的地方特征,這幅《林榭煎茶圖》一看就是蘇州的,或者是南方的,絕不是北方的,因為北方沒有這樣的景致。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地區都有當地的書畫界領袖。當時的文徵明不是他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形成了"吳門派",而文徵明在這一畫派裏是個大家。
作為書畫鑒定新入門的人來說,看見一件作品要有一種感覺,即欣賞,要把欣賞關過了。所謂欣賞關就是對作品能看出好來,看出好來才能有感覺,有了這種感覺,才能跟著感覺走,但這種感覺是要有一定功夫的,不是朝夕之功。我所看過的文徵明作品連真帶假,有七八百件。在這裏我還要說三個字,一是文,在看東西的時候,不是山、樹、水、房子、人物像不像的問題,而是你在欣賞這件作品時,要提高一步,換一個位置,換一換角度,把它當做一篇文章來讀,不單要欣賞畫,還要讀畫。二是雅,一點煙火氣沒有,就好像我們讀蘇東坡的《赤壁賦》一樣。三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