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挫折之後,聯想的創業者開始討論自己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這個問題了。他們理所當然地想到了電腦,想到了軟件。他們是研究計算機的,軟件設計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與純粹民辦的企業相比,他們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身後是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於是,他們開始全力以赴,開發設計“聯想漢卡”軟件。這是他們的第一個產品,也是裏程碑式的產品。如果沒有聯想漢卡,西文漢化這一計算機技術難題就得不到解決,中國的電腦應用至少不會像現在發展得這麼快。
聯想漢卡一炮打響,它為公司的資本積累,以及順利進入電腦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聯想漢卡的研發開始,聯想的創業者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優勢,他們為自己確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原則。
一個人發現自己能做什麼並不困難,難的是要發現自己不能做什麼。這與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點,是一樣的道理。這方麵中國人應該向日本人學習。
人們發現,日本是一個習慣對別人說“是”,而對自己說“不是”的民族。對別人說是,在於日本人非常注重禮節,不見得有多少誠意;但向自己說“不是”,卻是真心實意的。日本人習慣於進攻別人,但更習慣於跟自己較勁。
人類由於自身的投機性,往往容易把看到的賺錢機會中,最賺錢的事情當做自己的最佳選擇,失敗往往也就從這裏開始。事實上,隻有適合你自己的機會才是最佳選擇。
美國西部某市有一位法官,中年時還是一個大字不識的鐵匠,而在他60歲的時候,卻成了當地最大的圖書館的主人,獲得許多讀者的稱譽,被人認為是學識淵博、為民謀福利的人。這位法官希望幫助同胞們接受教育,獲得知識,而他自身並沒有接受過多少係統的教育,他為何產生這樣的宏大抱負呢?原來,他不過是偶然聽了一篇關於“教育之價值”的演講。結果,這次演講喚醒了他潛伏著的才能,激發了他的遠大誌向,從而使他作出了這番造福一方民眾的事業。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直到老年時才表現出他們的才能。他們當中,有的是由於閱讀富有感染力的書籍而受到激發,有的由於聆聽了富有說服力的講演而受到感動,有的是由於朋友真摯的鼓勵。其實,對於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作用最大的往往就是朋友的信任、鼓勵和讚揚。
在人的一生當中,要不惜一切代價,走進一種可能激發潛能的氣氛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你更要與那些努力要在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接近,他們往往誌趣高雅、抱負遠大,從而使你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感染,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如果你做得還不十分完美,那些在你周圍的人,就會鼓勵你下更大的努力。
一百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沒有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R?康惠爾,他答應了這6個貧家子弟的請求。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康惠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大家為出身貧窮但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的意料,5年的辛苦,籌募到的錢還不足1000美元。
康惠爾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下禮拜的演說詞時,發現教堂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於是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勢不如別的教堂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園丁的話使康惠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讓時間在等待觀望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康惠爾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
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隻要有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像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鑽石。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始終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在一個海灘自殺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經過仔細察看,他發現這竟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