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30日上午11時25分,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對麵王子大道十六號的五層樓前,出現了六個神色緊張的不速之客。這座樓是伊朗駐英國使館所在地,而那六個人則是伊朗一個稱作“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陣線”組織的成員,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想用一種舉世震驚的方式與霍梅尼政權進行一次較量。
亡命徒們攜帶的武器包括3支一次可裝13發子彈的布朗寧手槍、1支0.38毫米的阿斯特拉左輪手槍和2支波蘭製造的“蠍”式W263衝鋒槍,此外,還有5顆俄製RGD5型手榴彈,他們未費吹灰之力就接近了使館。首先與他們遭遇的是守衛在門口的英國警察洛克,他發現情況不妙,想用腳將開著的大門踢上,但恐怖分子已搶先開了槍,硬生生地闖了進去。使館裏麵隻有極少數人在聽到槍聲後迅速作出了反應。有兩人從後窗跳出逃走,還有一人從四樓的一個窗子爬到了相鄰的樓裏。伊朗的臨時代辦阿裏·阿佛羅茲從一樓窗子上跳下來時受了傷,結果還是被拖回了屋裏。總共26人成了人質,其中有16名使館人員(含6名婦女)、8名訪問者、警察洛克和廚師莫裏斯。人質中有4名英國人。除了洛克和莫裏斯外,客人當中還有兩個,他們都是來自BBC的記者。恐怖分子很快就向外界宣布了這些人質的身份,他們要求伊朗政府立即釋放92名在押的阿拉伯斯坦省民族解放運動分子。
英國警方馬上派談判專家與恐怖分子進行對話,政府中的反恐怖官員、特警很快趕到現場,而特別空勤團也接到通知,要求他們處於待命狀態。當時,在特空團營地的大多數成員還在進行訓練。11時48分時,他們接到命令,要他們前往伊朗使館附近的陸軍教育隊駐地等待下一步指示。隊員們領取了早就放在軍械室裏、放有所需裝備的背包,在最短時間內就上了路。為了避開敏感的記者,他們一隊人馬是三三兩兩分批走的。50名特別空勤團成員全部到達指定集合地點時約晚9時半。這會兒他們才被告知事件的詳細情況。
恐怖分子發布了新的聲明:如在第二天中午前不能滿足他們的條件,他們就炸毀使館,與人質同歸於盡。聽到這個消息,特別空勤團的隊員們暗暗思索,或許他們將會有出戰的機會了。
下午3點,在英國內政部長懷特勞主持下,來自國防部、國家安全和秘密部門的頭頭們正在召開一次緊急會議。撒切爾夫人沒有到會,但她的指示十分明確:對恐怖分子最終一定要繩之以法,但要盡可能與他們進行談判,哪怕談上數月都行,力爭和平解決危機。然而與會的特別空勤團的指揮官德拉彼埃爾準將卻有一種強烈的預感,覺得這次事件最終必定在血腥中結束。在會上,沒有人提出特別空勤團將主動出擊,按照懷特勞的意見,隻有在劫持者殺死兩名以上人質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攻擊使館的行動。
盡管如此,在陸軍教育隊軍營裏的特空團成員卻一刻也沒有閑下來。他們研究了兩套方案。一個是即行方案,簡稱IA方案,另一個是延時方案,簡稱DAP案。在最初階段,前者設想部隊在尚無充分情報保障的情況被迫立即行動,除了采取強攻外別無選擇。按這套方案,行動隊員將用大錘子硬砸開使館的門窗,投入催淚彈,然後一間一間地掃蕩房間裏的恐怖分子。後者則是選擇有利時機出擊,最好是在恐怖者疲憊不堪,而人質具體位置已被偵知後行動。特別空勤團隊員被分為紅藍兩隊,各按一套方案準備,每12小時輪換一次。準備第一方案的隊員蹲在一輛運家具的車裏,車就停在使館不遠處的地方。
在隨後的幾天裏,特別空勤團反複修改著進攻方案,研究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並一遍遍地進行演練。
事實上,特別空勤團平日裏對各式各樣營救人質的套路已練了上百次,每個隊員都能熟練掌握近戰、射擊、攀援、房屋侵入、爆破及攜帶夜視儀和防毒麵具作戰的技巧。特別空勤團最常見的訓練就是“死亡屋”訓練。在“死亡屋”裏放置有許多紙製的假人,進攻隊員進入屋內後,要迅速區分出誰是恐怖分子,在4秒內射殺敵人並保證不傷到自己人。之所以叫“死亡屋”,是因為要求一槍斃命,把敵人擊傷也算失敗。這樣的“死亡屋”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建成五六種,內部除有裝修成普通房屋的,也有修成飛機座艙、船艙或核電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