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自然之雨(1 / 3)

1.台風雨

台風雨。台風雨是熱帶海洋上的風暴帶來的降雨。這種風暴是由異常強大的海洋濕熱氣團組成的,台風經過之處暴雨狂瀉,一次可達數百毫米,有時可達1000mm以上,極易造成災害。稱為台風雨。台風不但帶來大風,而且相伴發生降水。台風雲係有一定規律,台風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規律,但是在台風登陸後,由於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麼有規律了。例如風中有上升氣流的整個渦旋區,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運動最強的雲牆區降水量最大,螺旋雲帶中降水量已經減少,有時也形成暴雨,台風眼區氣流下沉,一般沒有降水。

台風區內水汽充足,上升運動強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風到來,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強度很大,多屬陣性。台風登陸常常產生暴雨,少則200-300毫米,多則在1000以上。我國台灣新寮在1967年11月17日,由於6721號台風影響,一天降水量達1672毫米,兩天總降水量達2259毫米,台風登陸後,若維持時間較長,或由於地形作用,或與冷空氣結合,都能產生大暴雨。我國東南沿海,是台風登陸的主要地區,台風雨所占比重相當大。

2.豪雨

豪雨後的湖麵

豪雨,大雨的定義,當有連續降雨,而且一日雨量累積到130公厘時,會發布“豪雨特報”;如果降雨量不到130公厘,卻在50公厘以上,且有可能造成災害時,便發布“大雨特報”.這雨種災變天氣最常在5,6月的梅雨季節時發生;或者在春秋雨季的鋒麵及夏季偏南氣流強盛時,產生對流性大雨或豪雨.台風來襲,引進強勁的西南氣流,也是大雨或豪雨的成因之一。

台灣的豪雨:台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及地形地勢所形成的自然環境本多豪雨洪水,滾滾黃流中的泥土砂石淤積形成台北盆地,以及蘭陽,台中,彰雲,嘉南,高雄,屏東等各平原.豐沛雨水所形成的這些無垠沃野,正是原住民賴以獵食維生的大地,更是渡海拓荒墾殖的先祖們所麵對的自然環境.先人曆經三,四百年的艱辛努力,才建立起今日的台灣!因此也可以說,沒有豪雨洪水,就沒有富庶繁榮的台灣。

雖然豪雨洪水促成台灣的文明,但發生豪雨洪水時,水勢湍急,波濤洶湧,山崩土埋,溢流漫淹,均可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根據統計,民國五十年至八十年的30年間,台灣平均每年因水災造成的直接損失達一百四十二億元(以民國八十年幣值計算),約為國民生產毛額的0.68%.為了能防洪避洪以減災安民,進而蓄洪用洪以興利裕民,就應研究台灣的豪雨洪水現象,才能規劃適當有效的對策。

遠在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台灣之前,已有我國人民移居台灣,但直至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台灣歸清,文獻上有關台風豪雨的紀錄不多。

清代雖然還沒有近代的水文儀器測量豪雨洪水的大小,但由各種曆史文獻及奏章等,可以找到發生重大豪雨洪水的日期及災情,有些也記載淹水的深度.如果隻計算台灣屬於清代的時間,即從清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一六八三年至一八九五年),在此213年間,共計有220次風災及水災,平均每年發生1.03次。

日本治理台灣後,開始引入近代的氣象及水文觀測儀器,設立氣象觀測所,雨量站(雨量觀測所),水位站,水文站等,而有了比較可靠的量化紀錄.根據統計,從民國前十五年至民國三十四年(一八九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49年間,共有178次台風侵襲台灣,平均每年有3.63次.但並非每次台風均會發生災害,根據資料,民國元年至三十年發生水災的頻率最高,平均每年2.2次,約與清朝末年相當.而在日本治理台灣的50年中,隻有八年沒有水災紀載。

台灣光複後,不僅持續進行各項觀測,更推動水文觀測現代化,廣設雨量站及水文站,並購置先進水文儀器,以提升水文資料品質.根據氣象局統計,由民國三十四年至九十年的57年間,侵襲台灣的台風共有243場,平均每年4.26場。其中以民國八十年及九十年各有八場為最多,有七場台風的有三年,有六場台風的也有三年。

根據消防署統計,由民國四十七年至八十九年,台灣共有1463.39次;另有37次是因豪雨成災,例如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合計共有183次水災,平均每年有4.25次.發生水災次數最多的是民國八十九年的九次,民國七十九年及八十三年各有八次,而每年發生七次的則有五年,都在民國七十年以後。

次因台風豪雨而成災,平均每年由於人口與開發利用麵積的增加,因而豪雨造成水災的次數也增加.而民國七十年以後,十項建設次第完成,經濟發展快速,土地利用密集,且沿海平原有日益嚴重的地層下陷現象,都可能與平均每年發生水災次數的增加有關,而且也增加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