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現代戰爭篇(5)(2 / 3)

“伊拉克戰爭”——血染的橄欖枝

海灣戰爭後,聯合國第687號決議規定,派遣武器核查小組進駐巴格達。

美國企圖利用核查小組牽製伊拉克,但核查小組一再受挫,美對伊的政策開始轉變。“9·11恐怖襲擊事件”爆發後,美國對世界恐怖主義保持高度警惕,並把伊拉克看做是繼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後全球反恐怖戰爭的打擊對象。在聯合國核查小組再次對伊進行調查而未發現其擁有核武器和化學武器的情況下,美軍以清除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發動了旨在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

2003年2月20日,美國在海灣地區集結海、陸、空軍部隊近20萬人,英軍也有4萬餘人調向這裏。美、英聯軍將部隊部署在伊拉克周圍的沙特、巴林、阿曼、埃及、土耳其等國,並控製了各戰略通道。沙特是對伊作戰的一線基地。

一直與美國對抗的薩達姆也做好了戰爭準備,除部署在邊疆地區的部隊外,他還以巴格達為中心構建了嚴密的防禦體係,準備多層阻擊和抵抗敵人。

3月20日,美軍製訂的代號為“斬首行動”的計劃開始實施,美F—117隱形轟炸機和導彈對巴格達進行轟炸,拉開了伊拉克戰爭序幕。在這次空襲中,美軍使用“電子炸彈”攻擊伊拉克,這種新式武器產生的高能電磁波使伊軍及薩達姆衛隊擁有的各類電話、無線電通信器材和電子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立刻失靈。同時,美軍用精確的製導導彈準確地打擊伊指揮和控製中心。

為避開美、英聯軍的空軍優勢和導彈襲擊,薩達姆分散兵力,將實力最強的9萬共和國衛隊、4個特別旅、2個特種部隊部署在巴格達周圍。並在巴格達周圍築建野戰工事,開挖戰壕、溝塹,在飛機跑道上放置水泥等障礙物,阻止美、英空降部隊著陸。

美、英聯軍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其高層領導人的住所等要害部門進行連續三輪的狂轟濫炸。晚9時05分,美、英地麵部隊在戰鬥機、直升機的掩護下,憑借配備的尖端夜視作戰設備,兵分幾路對巴格達進行合圍,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巴格達,俘虜或擊斃薩達姆。頑強的伊軍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給美、英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雖然發射的導彈部分被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截擊,但同時也有效地阻滯了敵人的攻勢。

次日,聯軍以驚人的速度突進,準備以閃電式進攻,在短時間內贏得戰爭,薩達姆的精心布防和頑強的共和國衛隊粉碎了美、英的“斬首行動”。

4月4日,戰爭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美、英聯軍經過一番調整,大批的後續援兵到位,又開始重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對巴格達西南的薩達姆機場實施爭奪。5日,巴格達周圍的守兵與敵人進行激烈的短兵相接。6日,聯軍在巴格達上空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空中巡邏,對市內目標繼續轟炸,加強對巴格達外圍的控製,力圖合圍。8日,聯軍連連突破伊軍防線,開始從南北兩方向向巴格達市區推進。次日,美軍進入市中心。11日,美軍宣布薩達姆政權垮台,大規模的伊軍抵抗行動結束。14日,薩達姆的故鄉提克裏特市也被聯軍所控製。

美、英聯軍控製的伊拉克,局勢至今一直動蕩不安,雖然美軍使用了精確製導武器,但也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伊拉克依靠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也因戰爭而中斷,伊拉克平民受到饑餓的嚴重威脅。

雖然伊拉克戰爭早已結束。然而,戰爭中逐步暴露出來的種種謎團,卻越來越令人懷疑、深思。

雖然薩達姆已於2003年12月13日在家鄉提克裏特南郊達瓦爾鎮的一個農戶的地洞裏被美軍活捉,但2003年4月8日至9日薩達姆和他多達5000名的忠實部下,在一夜之間全部“蒸發”,無疑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謎”。據歐洲情報部門透露,當夜西方監聽到一道命令下達給巴格達伊拉克守軍,利用宵禁之機,停止抵抗,全部“消失”。這顯然不是一種指揮係統“失靈”的表現,相反,卻是指揮係統依然在運轉的證明。那麼伊拉克最高當局為什麼下令停止抵抗呢?是為了避免一場恥辱的投降?還是以不抵抗換取美軍放其一條生路?歐洲從官方、情報界到媒體和輿論,都表示懷疑。美軍為了避免巴格達攻堅戰造成過多傷亡,而準許薩達姆及其部下逃亡,以換取巴格達放棄抵抗,是此間最為流行的傳聞。觀察家注意到,在此之前,美國總統布什一直表示要將薩達姆抓獲歸案。正是在此前後,美國從政府到軍方,突然都改口稱“薩達姆的命運不重要”“關鍵是要改變伊拉克政權”。這一態度的微妙變化,讓世界人民都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