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中國軍隊的最後攻勢(3 / 3)

在蘇北、蘇中新四軍痛殲日偽軍,擴大根據地的同時,新四軍淮北、淮南軍區(第4、第2師)方麵,從2月上旬起,日軍為控製淮河下遊與三河水上交通,先後占領了天長以北的龍岡、金溝、蔣壩,五河以東的雙溝、浮山,以及淮陰以南的順河集等地,在作戰過程中,新四軍淮北、淮南軍區部隊相互配合,積極打擊進犯之敵。到4月中旬,日偽軍被迫放棄打通淮河、三河交通的企圖,從蔣壩、金溝、浮山等地向高郵、五河撤退。這期間,僅淮南軍區即進行戰鬥24次,斃傷日偽軍260人(其中斃日軍少校1名),生俘日軍4人、偽軍525人;淮南軍區傷52人,亡32人。淮北軍區從4月15日開始,對洋(河)眾(興)、固(鎮)靈(壁)和泗(縣)靈(壁)等公路展開破襲戰,爾後向北進擊靈壁、眼寧之間的日偽軍,同時圍攻渦陽、永城地區之日偽軍據點。在近1個月的時間裏,淮北軍區共殲敵3000餘人,攻克泗縣縣城及大店、丘集、虞姬墓等據點21處,使睢寧等地之敵進一步孤立。

在蘇淮新四軍逐步擴大根據地,解放被占領土之際,新四軍皖江軍區(第7師)方麵,則執行華中局關於今後主要是向江南發展的指示,向南挺進得到較大發展。3月,皖南專員公署和銅陵縣、繁昌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銅陵、繁昌、蕪湖、宣城抗日遊擊區基本連成一片。是年春,中共東至縣委成立,從貴池、東流、至德直至江西省彭澤的抗日遊擊區基本連成一片,第7師沿江支隊經彭澤再次打通了與新四軍第5師鄂東部隊的聯係。4月,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由旅長意健率領從蘇北南下,歸第7師指揮。6月20日,第7師以沿江支隊獨立團、白湖團與師屬“巢大”團為基礎,重新組建第19旅,林維先任旅長,黃火星任政委。7月25日,第19旅第56團對巢湖南岸巢(縣)盛(家橋)公路沿線日偽軍據點發起攻擊,經一晝夜激戰,連克散兵、長崗井、盛家橋等據點,殲滅日偽軍600餘人。

與此同時,新四軍鄂豫皖湘贛軍區(第5師),於2月初確定“5師地區的任務以發展為主,同時照顧原有地區之鞏固工作。發展以南方(鄂南)為主”。為了向南發展,第5師張體學部2個團配合八路軍南下支隊進軍湘鄂贛邊,一起創建湘鄂贛邊根據地。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湘南、粵北後,張體學部繼續堅持鄂南、湘北鬥爭。邊區黨委和第5師師部還任命隨八路軍南下支隊由延安南下的原紅2方麵軍將領賀炳炎返回洪湖任第3軍分區司令員,廖漢生任政治委員,同時分配一批南下紅軍幹部到第3軍分區工作,指示第3軍分區以襄南洪湖為依托,首先以桃花山根據地為基點繼續向南發展,創立以洞庭湖為中心的湘北鄂西根據地,並逐步與湘鄂贛邊根據地相連接。4月中旬,日軍進攻南陽、老河口的國民黨軍,新四軍第5師調動近6個團的兵力,分別由大悟山和確山向隨縣、信陽地區開進,恢複了隨縣南部的白兆山根據地和信陽西南的四望山根據地。

綜上所述,八路軍、新四軍在1945年的春、夏季攻勢作戰中,共殲滅日偽軍16萬餘人,攻克與收複縣城61座,擴大解放區24萬多平方公裏,解放人口近1000萬,把敵人進一步逼退到大中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線及沿海重要地區,獲得了正規戰、運動戰、攻堅戰、城市戰的寶貴經驗,為轉入大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敵後,除八路軍、新四軍的浴血抗戰外,各地遊擊隊也取得了不凡的戰果。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從1938年10月廣州失陷、1939年2月海南島失陷起,陸續創建,到1945年8月將近7年的時間裏,艱苦奮鬥,從數百人發展到2.7萬人,並組織民兵5萬餘人,建立了東江、珠江、粵中、瓊崖等抗日遊擊根據地,共作戰2000餘次,殲滅日偽軍1.4萬餘人。

1945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各抗日遊擊隊,利用自己處於抗日最前線的有利態勢,迅即對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日偽軍占領的大中城鎮及交通要道發動大規模進攻,並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

晉察冀軍區部隊進逼北平、天津,攻占張家口等城鎮,控製交通要道。

晉綏軍區部隊逼近太原,攻入歸綏,奪取日偽軍占據的城鎮據點。

晉冀魯豫邊區部隊向太原、開封、安陽等城市逼進,切斷同蒲、隴海、平漢等鐵路線。

山東軍區部隊,向濟南、青島、徐州等地進軍,切斷津浦、膠濟、隴海鐵路線。

新四軍各部隊奪取蘇、皖、浙地區敵占鄉村和縣城。

此外,晉察晉軍區部隊進軍熱察,羅榮桓、黃克誠率部先後進軍東北。以上舉措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人民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