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讓別人的生活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蘇聯)茨巴爾
【經典事例】
5歲的娜娜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有一次,娜娜跟媽媽一起上街買東西。在過馬路的時候,她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就看了看媽媽,媽媽說:“快,娜娜趕快幫一下爺爺!”
於是,娜娜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過了馬路。到了馬路對麵,那位爺爺十分感謝,誇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後麵的媽媽對娜娜說:“娜娜,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呢!”
果然,娜娜向旁邊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著她。她高興地對媽媽說:“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是吧,媽媽?”媽媽微笑地點點頭。
【智慧點撥】
這位母親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母親及時鼓勵孩子去幫助老爺爺,並肯定孩子的愛心,受到鼓舞的孩子會繼續把自己的愛心傳播出去,當這樣的孩子多了,社會會變得越來越溫暖。
有什麼好東西首先想到自己,這是孩子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社會做奉獻。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不懂得奉獻社會,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成就。因為人都具有社會性,要想成就一件事,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和幫助。人都需要愛和被愛,人間因為有愛而溫暖,所以,要多多奉獻自己的愛心。
其實,當一個人奉獻愛心他人的同時,他自己也是受益者,不僅獲得幫助他人的快樂,還會在自己遇到困難時獲得別人的幫助。當然,既然是奉獻,就應該是無私、不求回報,如果在對別人好的時候還想著是否值得,那麼就不是奉獻,就是斤斤計較的利己者。
生活中,奉獻精神無處不在,它為社會營造出溫暖、友愛、和諧的氛圍,世界因為千千萬萬人奉獻愛心而變得美好,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幫助汶川地區的人民重建家園,讓他們在絕望的時候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災難無情人有情”,人在患難的時候受到他人的幫助,讓他可以看到生的希望,也才可以讓生活得以繼續。所以,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要在孩子心中撒下愛心的種子,讓他具有奉獻愛心的精神,通過奉獻愛心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建議】
如今,世界上仍有一些人吃不飽飯,穿不暖,很多孩子沒有上學的機會,迫切需要他人的幫助。但是,今天的孩子缺乏愛心教育。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多多奉獻自己的愛心。
1.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社會離不開奉獻,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奉獻愛心能給人以溫暖、關愛,同時,它帶給人快樂和希望。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用自己的力量讓別人過得更好,把人生的價值與奉獻愛心緊緊聯係在一起。
2.讓孩子看到別人的需要。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別人的生活需要你的幫助。”對此,或許他還不能夠深刻理解。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去貧困的山區或農村體驗一下,讓他看看那裏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如果父母告訴孩子,那些地區的孩子迫切需要幫助,相信孩子一定會奉獻出自己的愛心的。
3.給孩子樹立奉獻愛心的榜樣。
孩子的行為受父母影響最大,如果想要孩子養成某個習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孩子言傳身教,如父母給災區捐款捐物,義務獻血,捐助西部母親水窖工程等,孩子自然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所以,父母在平時要注意給孩子樹立榜樣,多多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
4.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父母不僅要自己獻愛心,還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體會奉獻愛心的必要,讓他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所以,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參加公益活動,如和孩子一起去養老院做義工,去社區打掃衛生,等等。
5.鼓勵孩子捐助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給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捐款捐物。哪怕是一點錢一點物品,對於貧困、有需要的人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會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會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所以,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錢節省一部分,然後捐給希望工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還可以讓孩子懂得“錢應該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金玉良言】
雷鋒曾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這句話對奉獻做了最好的詮釋。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能拓展生命的寬度。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要多多奉獻自己的愛心,把人生規劃得更有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