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停戰車廂”的屈辱條約

1856年,亨利·菲利普·貝當生於法國加萊海峽省一個農民家中。曾入聖西爾士官學校學習。1876年畢業,被分配到法軍第24輕步兵營任少尉排長。

1888年,貝當進入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在陸軍大學任教。

由於在任教期間宣揚不適當的防禦理論,而沒有得到上司的賞識,直到58歲依然是步兵上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貝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馬恩河會戰中,他指揮一個步兵團打退德軍一個師的進攻,從而受到法軍最高統帥部的重視,被晉升為將軍。次年夏,他又被提升為法軍第2集團軍司令。

在1916年凡爾登會戰中,正當數十萬法軍麵臨被德軍前後夾擊的危機時刻,貝當及時率援軍趕來,粉碎了敵軍的攻勢,保證了凡爾登戰役的偉大勝利。貝當因此成為了歐洲聞名的“凡爾登的征服者”,並於1917年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貝當晉升為元帥,並出任法國最高軍事會議副主席和陸軍總監。

1934年2月,貝當出任杜梅格內閣的陸軍部長,涉足政界。任職期間,貝當沒有把握時機有效地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1939~1940年,貝當出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軍,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其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莫裏斯·甘末林和馬克西姆·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國內政局混亂。保羅·雷諾總理為控製局勢,建立最廣泛的民族團結,羅致了國內的各種力量,貝當也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結果,在繼續作戰還是通過求和結束戰爭這個問題上,法國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雷諾總理為首,另一派以貝當元帥為首。在6月13日至16日為期4天的戲劇性討論之中,貝當公開而毫無保留地出來當了主和派的領袖。1940年6月16日晚,在迫不得已情況下,雷諾辭去總理職務,阿爾貝·勒布倫總統任命貝當組閣。貝當發表廣播演說:“我把本人獻給法國,來減輕它的痛苦。”就在16日夜間,貝當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第二天,貝當下令法軍停火,這就等於承認放棄戰鬥,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與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製法國政府拒絕或商討敵方所提條件的任何可能性。

2.建立傀儡政權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0日,國民議會以569票讚成80票反對通過決議,授予貝當製訂新憲法的全權。新憲法以“法蘭西國家”代替了“法蘭西共和國”,以“勞動、家庭、祖國”代替了自1789年繼承下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並兼任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製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幾乎比路易十四的權力還要大。其實在政治經驗方麵,貝當是初出茅廬,很不成熟。貝當不是一個政治家,隻得請皮埃爾·賴伐爾作代理人。維希政權的第一時期從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稱為貝當-賴伐爾時期。應該指出,貝當礙於體麵,和德國人的合作多少有些羞羞答答,不時使出他慣用的兩麵手法。當他和賴伐爾赤裸裸的親德賣國行為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時,1940年12月13日,貝當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製憲法令規定,在貝當元帥去世後,由賴伐爾繼任),並且派一支可靠的隊伍把賴伐爾護送到他的私人住所裏去。對於這個相當令人吃驚的事件,德國當局並不知道。於是,從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原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變成維持政權的第二首要人物。但賴伐爾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於1942年4月19日重新執政,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三時期。這時又頒布了新的製憲法令:“法國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授予政府首腦(即賴伐爾),政府首腦由國家元首任命,並直接對國家元首負責。”實際上把貝當變成壁爐台上的一件小擺設。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貝當命令在阿爾及利亞的達爾朗與盟軍配合作戰,同時又發布電文抗議盟軍登陸。法國人在阿爾及爾的抵抗納粹是象征性的,事實上已經向盟軍打開了北非大門。德國人因此認為停戰條款已經不起作用,因此於11月11日出兵占領法國南部地區,維希也變成德國人公開當家作主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