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麵交戰的戰場上敗陣的將領,總能為了開脫自己而把失敗歸咎於運氣不好,其實他的失敗與是否熟諳軍事有很大關係;如果他中了敵人設下的圈套或陷阱,就有口難辯了,因為他完全可以從間諜那裏事前獲取情報,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而避免犯下不該犯的錯誤。
在退卻時往往要實施一些小計謀:派出一小股騎兵沿大路前進,另外再派一支精銳部隊悄悄地從小路迂回過去。如果騎兵遇到敵人,隻要稍微抵抗一下,就能夠順利逃走。敵人就要懷疑自己是否遇到了所謂的埋伏了,但既然自己已經排除這是埋伏的可能,於是便不再有顧慮,想都不想地繼續朝前開進。此時,走小道的精銳部隊已從隱蔽的地方突然出現在敵人眼前,仍然蒙在鼓裏的敵人就會被打得措手不及。
許多將領在指揮撤退是為了徹底脫離敵人,在後撤的過程中要穿越森林,就派人占領森林沿線窄道和空地,以免遭遇敵人的伏擊;他們往往點燃樹枝,放在身後的道路上,這叫做“斷後”,斷絕敵人追擊他們的可能。
由此可斷言,途中設伏是打敗對方的好時機。撤退的部隊應該在身後留下伏兵,然後才可以在附近的山穀或森林覆蓋的山岡上穿行,遭遇敵人了,那整個部隊可以折轉身來,對敵人形成夾擊之勢,支援自己人;實施追擊的部隊則可派出輕裝兵沿著側旁的小路去阻攔走在前頭的敵軍,讓敵人迷惑,將它前進和後退的通道都封鎖住。假如是夜間,敵人正在睡覺,前頭的部隊則可以返回來,不管兩者相距多遠,實施追擊的部隊總能意想不到地趕上前來,迷惑並包抄他們。如果在河流的渡口有敵人想要渡河追趕上來,要想方設法去消滅,此時的敵軍是被河床分割著;如果被追擊的敵人正準備渡河,那麼我軍應加快行進速度,想法設法去擾亂還沒有過河的那部分,要讓他們始終處於惶恐不安的狀態。
二十三
古代的著作中指出,駱駝會在個別民族布陣時使用,像生活在阿非利加內陸的烏爾齊利安人……或者馬齊克人,至今還在采取這樣的方法。駱駝適合行走在沙漠地形和必須耐幹渴的地方。即使在刮風季節、沙土彌漫之際他們也能準確地認清道路。對於從未見過駱駝的人來說,對它的外形可能會感覺有些異樣,除此之外駱駝在戰爭中的能起到的作用平平。
鎧甲騎兵會穿戴著厚重的保護盔甲,通常不大容易受傷,可也正是因為這身行頭又笨又重,所以他們很容易被俘。這個兵種對付散開的步兵比對付騎兵在交戰中更能起到作用。最好把配置在兵陣的前端,或同軍團騎兵混雜一起。當麵對麵地展開肉搏戰的時候,他們能夠很有利地衝散敵人的隊伍。
二十四
馬拉雙輪戰車在安條克和米特拉達悌兩位國王在征戰中都使用過。這種戰車剛剛出現在戰場的時候,曾引起很大的轟動和敵人的驚恐,可後來卻成了笑柄。因為這種戰車這能適應平坦的戰場,一點小小的障礙物都能阻止它的前進,四匹馬中哪怕隻有一匹馬受了傷,整個車輛就不能使用了。羅馬人對付這種戰車有獨特的辦法:戰鬥打響,他們就飛快地朝戰場上投擲大量的捕獸器;當飛馳而來的馬拉戰車衝撞上這種捕獸器,頃刻間便會變成一堆廢物。
捕獸器是帶有四個尖尖的大鐵釘的一種防禦工具,無論以何種方式拋擲出去,它在落地時都能有三個釘子牢牢地紮到地裏,而剩下的那個釘子則朝天翹著,正是這枚釘子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大象也曾被用於戰爭。大象身軀碩大,吼聲怪異,人和戰馬都曾因為他的古怪外形而驚恐不已。皮洛士在盧卡尼亞與羅馬軍隊作戰時首先使用了大象,隨之漢尼拔在阿非利加、安條克國王在東方、朱古達在努米底亞都曾擁有很多用於戰爭的大象。
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大家想了許多辦法。在盧卡尼亞有一個百人隊長用劍削掉了大象的鼻子。也有人坐在身披鐵甲的戰馬套上雙輪戰車上麵,、穿著護身甲的軍士克利巴納裏朝大象投擲一種很長的馬其頓矛;由於有鐵甲護身,乘坐大象的弓箭手朝他們發射的箭鏃傷不到他們,靠著飛奔的戰馬他們還可以及時地躲過咆哮的大象的攻擊。還有人派全副武裝的勇士去對付大象,因為這些勇士的護手上、頭盔上、護肩上都裝有很大的尖頭鐵釘,大象就無法用鼻子去攻擊它們的士兵。不過,組織韋利特去實施攻擊是古人對付大象最為有效的辦法。韋利特是一些動作敏捷、身體輕巧的年輕的輕裝兵;他們善騎馬,投擲標槍也非常熟練,有時他們還騎著戰馬經過大象身邊,用帶有碩大槍頭的結實的標槍去刺殺大象。後來這些人的膽子越來越大了: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就像對待普通的敵人一樣向大象扔擲矛,使大象受傷。此外,還有對付它們的方法,就是投石手用專門的圓石通過棒投器和投石帶的去打傷駕馭大象的印度人,去搗毀印度人坐在裏麵的塔身,並殺死他們。用這種方法對付大象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