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境外媒體、記者與報道(1)(1 / 3)

著名的“托馬斯公理”告訴我們:如果人們將某種狀態作為現實把握,那狀態作為結果就是現實。現代人生活在擬態世界中,對所處環境以及外界環境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委托給了大眾媒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伊(Joseph S.Nye)更進一步指出,通過新聞、廣告、娛樂等媒體進行傳播的形式是一種“軟力量”。

傳媒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關鍵因素。這裏所說的傳媒既包括我國對外傳播媒介,又包括其他境外傳播媒介,塑造國家形象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境外公眾了解中國的信息渠道主要還是本國媒體,這說明境外媒體的涉華報道對本國公眾認識中國和形成對中國的印象起著較大的作用和影響。

雖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渠道、大範圍的信息傳播理應呈現出豐富的多元狀態,但是,事實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勢媒體在全球傳播中處於對新聞報道和觀點設置的主導地位。中國的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

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中國需要向世界傳播自己的聲音,向世界貢獻中國的話語體係。構建話語體係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國家之間軟力量的競爭,因此中國政府的外宣工作要考慮如何運用新傳媒環境下的各種國際傳播因素,尤其是境外媒體向世界傳播中國,展現中國;如何利用既有的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新聞傳播網絡來推行中國的軟力量,讓“美國話筒”唱出中國“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有必要對境外媒體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第一節 境外主流媒體

當前,國際社會和公眾獲取有關中國的信息,主要是通過我國的對外傳播媒介和其他境外傳播媒介。而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境外媒體與我國政府、媒體甚至國內普通大眾的接觸變得日益頻繁。尤其是中國政府於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了《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在華記者采訪規定》、《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港澳台記者在內地采訪辦法》和《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台灣記者在祖國大陸采訪規定》,明確了境外記者隻需經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同意就可以進行采訪。2007年的“兩會”報道成為境外媒體記者對該政策的初次體驗,奧運報道更是讓境外記者有了“采訪零拒絕”的感受。境外媒體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而實際上,由於長期以來政策體製等方麵的客觀原因,我們對境外媒體的了解其實並不充分。下麵,我們主要介紹以歐美為主的境外媒體,以及部分有影響力的境外華文媒體。

中國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是在國際輿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核心受眾應該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受眾,尤其是西方社會中的主流人群,即以中上層人士為重點對象,包括政界人士、工商界人士和知識分子,因為他們或是掌握著國家的政治權力,或是操縱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或是影響著國家的思想輿論。因此,外宣工作應該將重點放在對象國的主流媒體,加強與它們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要與國外媒體人士建立密切的聯係,通過他們做好外宣工作。

另外,華僑華人和我國留學生是我們外宣的另一重點對象。

他們中有不少人已進入所在國的主流社會,甚至成為頗有影響的精英人物,外國人往往通過華僑華人了解中國,他們可以起到獨特的橋梁和輻射作用。因此,有影響力的境外華文媒體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關注的對象。

一、美國主流媒體

美國無疑是當今世界的超級傳媒大國和超級傳播大國。尤其在新傳媒環境下,美國享有絕對的話語權,掌握和影響著很多全球性的媒體,而互聯網和衛星電視也增強了這種影響力。再加上超強的資金優勢、技術設備優勢、吸引人才優勢、製作技巧優勢,以及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軍事擴張優勢,美國構建了麵向全球進行跨語言、跨地域、跨國界傳播的超級傳媒大國的地位。“美國媒體比較特殊,因為它們非常國際化,美國的新聞報道被全世界閱讀、觀看和分析。”

(一)世界性通訊社

1.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

在全球新聞發布的整個流程中,特別是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各世界性的新聞通訊社處於上遊位置。當今世界各國,不論地方性、全國性還是世界性的報紙、廣播、電視,無不依賴新聞通訊社,以彌補自身新聞采訪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