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理解心理健康
人們總是習慣上把不生病的人說成趨完全健康的人,認為他們擁有健康。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已正式將健康分為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及其他相關聯的健康。隻有同時擁有這些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人。我們知道生理健康就是身體無病。但什麼是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壞艟的影響以廈自身的變化能夠適應,並保持諧調一弦。這有環境和自身兩個方麵以及適應並諧凋一致的雙重含義。一方麵是指人們對備種環境如清閑與繁忙,貧窮與富有,生意與得意,另一方麵是指百身狀況變化,如少年成長而成熟,成年而遂漸衰老、患病。選既要求人們去適應,擊處世不驚,要清閑而不無聊,繁忙而不沉悶,急燥,年少而敏感好奇,年青而鬥誌旺盛.進取不止,年老而沉穩知足,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又要求人們的與之諧調一致。如果一個青年人或貪玩好奇而不成熟,或過分沉穩,知足,與周圍不諧調,都不是健康心理。因此對於環境與自身的變化,人都應有適應並諧調一致才算心裏健康,否則是不健康(心理異常)。
我們千萬不能把心理不健康(心理異常)都看成是精神病,隻有異常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才是心恥變態或精神病。報簡單,我們總不能把有不良心理習慣(如考試怯場,愛起疑心等)的人當成精神病吧!雖然心理健康要求人們充分認識環境與自我,既慎重對待,隨遇而安,又努力適應、進取;但若有人僅僅是過分謹慎甚至是杞人憂天或者不以為然甚至輕率魯莽都不髓被看成是精神病或心理變態。隻有這種感情。思維影響工作和生活或與大眾道德違背又根固難除,才能考慮足心理變態。如因為怕勝而懷疑所有的東西都不幹淨,雖經解釋尚不能釋懷。明明剛洗過手,手還未幹,又認為髒丁,陷千無休止的洗滌之中,這才被認為是孤僻(一種心理變態)。心理變態究其內容有許多種。而心理異常妨礙了正常思維.甚至出現了幻覺,才是人們平常說的精神病。例如有人;平日疑神疑鬼懷疑周圍的人對其不懷好意,到後來出現精神病,自己能平空聽到異常的聲音(句聽),如對其不利的語音,看到沒有的東西(幻稅)如其對其不利的表情、行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上將各種心理不健康統歸為精神疾病的範疇,所以如因失意、受災等刺激而出現情緒低沉、哭鬧不止等心理異常均由心理醫生(精神科大夫)來處理。
心理異常(不健康)也像生理異常一樣可以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對於心理異常既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及早處理,如親人或信任的人的勸慰,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的谘詢、治療等,也不能過分懼怕,一方麵人們心理對於各種心理刺激有一定的負荷能力,即所謂經得起一定的心理(精神)打擊,另一方麵經過積極心理治療及環境,自身的刺激因素的消退狀態,輕微不健康心理也會很快變為正常,甚至嚴重的精神病在積極治療下也可康複。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嚴重惡化時成為精神病,失去正常思維、工作能力,而且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還會互為影響。伍子青在逃亡中,一夜白了頭,就是心理(恐懼、憂憤)而引起生理的變化(頭發失去色素)。反過來,長期臥病在床也會引起悲觀、煩燥等心理異常,因此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現在有些家庭,對吃得好些,不要鬧病這些方麵,是比較重視的,也就是說,對保持生理健康是比較重視的,但是對保持心理健康則重視不夠。其實愉快地生活也是家庭的主要職能之一,而又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我們知道: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的變化能夠適應,並保持諧調一致。生活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環境(自然環境和人際環境)會變化,家庭狀況會變化,自身的狀況會變化,如果這些變化順遂人意固然很好,如果不能順遂人意,也能理解、適應、想得開,並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緒的愉快,這就是保持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是極大的。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而心理異常主要表現為情緒異常。一個人的情緒應該經常保持穩定、飽滿、樂觀、開朗,如果情緒波動,喜怒無常,感情脆弱,心情憂鬱,則有損於身體健康。惡劣的情緒、反常的心理活動會造成高級神經中樞機能活動障礙,進而抑製免疫反應和身體內分泌的機能。緊張之所抑製免疫反應,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受影響,而該激素又特別影響T型淋巴細胞的產生。T型淋巴細胞的作用之一就是搜尋外來抗原(如癌細胞),因此在大多數癌症患者的組織中T類淋巴細胞的數量都低於正常人。有可能與患病前後的心理異常有關。因此平時心理異常可促癌發生,而患癌後則促其死亡。
那麼,怎樣保持心理健康呢?
1.家庭環境對一個人性格、氣質的養成有很大關係,而良好的性格與氣質可使人保持心理健康。在家庭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情緒穩定、開朗,對待困難持樂觀態度,就能影響與感染他人。在這方麵,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如果父母經常憂慮、煩惱,那麼孩子就容易偏狹、孤僻,如果父母相親相愛,對生活充滿信心,孩子也會養成良好的性格,注意保持偷快的情緒。
2.工作環境對人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因此要主動適應環境。
認識自我,揚長避短,不提過分要求,並積極處理好人標關係,友好待人,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尊重。
3.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什麼挫折與不平,要相互安慰,使當事者增添克服困難的力量。安慰的方法首先是“渲泄祛”,使當事人傾吐一肚子“苦水”,把情緒渲泄出來,心理就會感到輕鬆。其次是“究源法”,一起探究發生這一事情的原因,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原因造成的,是不是可以避免和挽救。有時還可用“心理譬解”,即想得開,例如丟了一筆錢,實在找不到了,就想“就當是生病買藥吃了”,一個朋友背叛了自己,就想“我還有那麼多忠實的好朋友呢”。
4.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和毅力。
怎樣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指人的良好心理本質特征。它包括:對事物良好的認識力和感受力對客觀環境的適應力,戰勝逆境、克服困難的意誌力,處理向題穩重、理智,情緒穩健,性格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勇敢、大度、豁達,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成就事業、獲取友誼和愛情的重要保證。怎樣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呢?一般來說,應該特別注意自己心理的平衡發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實踐中培養,鍛煉良好的心理品質。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理想目標是人的精神支柱,人有了遠大的理想目標,就會追求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事實上,追求遠大的理想目標並努力為這一目標奮鬥,本身就是良好心理品質的體現。
2.堅持實事求是,勇於麵對現實。在現實生活中客觀地存在著各種矛盾和糾紛。我們隻要用積極的態度,勇於麵對現實,不退縮、不躲避、不推誘,堅持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解決矛盾、糾紛和困難。這種實踐有利於培養我們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難、挫折的承受力和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力。
3.遇事要思而後行。在行動之前要學會先思考,弄清原因,權衡利弊。養成思而後行的習慣,不僅可以防止偏差。
而且,可以培養自己沉著、穩重、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良好心理品質。
4.認準目標,矢誌不移。在為目標而奮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矛盾和艱辛。如果我們動搖、傍徨、猶豫不決,將一事無成,也不可能培養出良好的心理品質。相反,隻有認準目標、堅定信念、矢誌不移地千到底,這樣,我們不僅能成就事業,而且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堅強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
5.要同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作鬥爭,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在不斷地克服不良的心理品質和習慣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姑息、放縱不良的心理和習慣,是不可能培養出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因此,要勇於同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作鬥爭,當然,這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勇氣和毅力。但我們必須這樣要求自己。勇於同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作鬥爭,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心理品質。
6.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逐漸養成的。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一方麵,可以開擴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才幹,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和充實,工作和事業易於取得多方麵的成就,另一方麵,還培養了自己良好的性格和情趣,使自己更順利地適應社會環境和工作變化的需要。
7.熱愛生活,加強社會交往。熱愛生活,本身就是良好心理品質的表現。熱愛生活,可以使自己獲得良好的心理訓練和精神陶冶。一個對生活毫無興趣的人,是不能很好地感受生活,領悟生活對自己心智的陶冶的。加強社會交往,也是自己向生活學習、提高生活情趣、陶冶良好性情的一種有效途徑。廣泛地接觸社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思想,增強友誼。這樣,可以從社會生活和他人良好的心理品質中吸取營養,促進自己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怎樣求得心理平衡
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處之泰然,很容易會引起心理不平衡,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
為了得到身心的平衡,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了十一條要訣。聽起來十分簡單,但對心理平衡有極大的幫助,不妨一試。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太高,根本非能力所及,於是終日鬱鬱不得誌,認為自己倒運,這些無疑是自尋煩惱了。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時對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他們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當然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得的成就,自然會心情舒暢了。
2.對他人期望不要過高: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子望丈夫、父母望子女成龍,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感失望,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優點和缺點,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我們勃然大怒時,很多錯事或失態的事會做出來的。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自製。把憤怒發泄於另一方麵,如打球和唱歌之上。如果你功力深厚,可以利用一下阿Q精神,一遇倒彩當喝彩、咒罵當唱歌,抱著笑罵由人的態度,憤怒情緒自可拋諸九霄雲外。
4.偶然亦要屈服: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事是從大處看,隻有一些無見識的人才會向小處鑽的。因此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亦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5.暫時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時,便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和看電影等。等到心境平衡時,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
6.找人傾訴煩惱:把所有的抑鬱埋藏在心底裏,隻會令自己鬱鬱寡歡。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給你的知已好友或師長,心情會頓感舒暢。
7.為別人做點事: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單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這何樂而不為呢?
8.在一個時間內隻做一件事:依據美心理輔導專家喬奇博士發現,構成憂思,精神崩潰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麵對很多急需處理的事情,精神壓力太大而引起精神上的疾病,要減少自己的精神負擔,不應同時進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心力俱疲。
9.不要處處與人競爭: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以人作為競爭對象,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之相處,應該以和為貴,隻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對手,人家也不一定與你為敵的。
10.對人表示善意:我們經常被人排斥是因為人家對我們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心境自然會變得平靜。
11.娛樂:這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娛樂的方式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要令心境舒暢。
很多人都會認為這些要訣十分普通,但捫心自問,人們又能做到多少,正所謂“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因此有必要激勵他們勇於實行。
怎樣自我測驗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但正常的心理標準有哪些呢?
1.與大多數人心理相一致。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第一個最明顯標誌就是拿他的心理與大多數人的心理相比較。正像我們正常人都有兩隻手、一個頭一樣,如果某人長成“三頭六臂”,大家就會認為他不正常。
2.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如在正常的環境裏疑神疑鬼,過分敏感,稍有不順心的事就感到大禍降臨,對旁人不信任,產生不安全感,這樣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
3.能堅持正常學習和工作。人的心理是在各種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隻有通過具體活動才能獲得表現。
4.能對自己作出適當的評價。認識自己,區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意識,正確的自我估價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誌。
5.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
另外,還應表現為健全的人格並不斷進步。
中學生怎樣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
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應具備以下一些特點:
1.自知:心理健康的學生,對自己的相貌、體型、體質、生理狀況和心理動機、體能、生理特點、態度、興趣、情緒和情感、氣質、性格、品德、智慧等方麵有所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且能高興地接受自己,努力發展自己,主動地作自我教育。
2.自愛:心理健康的學生對自己的生理特點、心理能力和自己與周圍現實的關係有清醒的認識,個人的理想、信念、目標、行為等,都能夠踉上時代的發展,並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能不自我欣賞、也不自我消沉,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生理缺陷,也應該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不自尋煩惱。
3.自強:心理健康的學生應有理想和生活的目標,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製訂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人才。
4.自製:有道德和法製觀念,遵守社會公德、行為規範及法令,遵守紀律,個人服從集體,服從社會,主動改正缺點,並且能夠使自己的行為規範化、社會化。
5.自尊: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樂於和人交往,與周圍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老師、家長有禮貌,對同學信任,做到互敬、互愛、互助、互讓,對兒童和殘疾人同情、尊重、愛護。
6.自覺:願意學習,努力掌握知識技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不把學習看成是負擔,不害怕困難,努力爭取優良的成績。
7.自持: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情緒穩定、樂觀、表現適度、易控、不為一時的衝動而違犯學校的紀律,不為學習中的遇到的困難而焦慮重重,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豁達,充滿朝氣。
如果你基本上具備了這“七自”,說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否則,就應當及時加以修正,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怎樣保持中年心理健康
中年是一個比較長的人生階段,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中年人體力、精力、智力等方麵趨於平穩,人格特征也基本定型。(2)具有出成果的特點。人到中年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同時思維能力也發展到了最佳水平,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有成敗、正反兩方麵的經驗。(3)具有緊張性的特點。中年人在家庭中,要處理父母、夫妻、兒女等關係,在工作中,要承擔業務骨幹的責任等等。這些家庭、社會、事業、生活方麵的問題又經常發生衝突,產生矛盾。此外中年本身的特點也會引起矛盾,如正因為中年期具有穩定性,中年人的適應能力也就開始下降,例如情緒適應間題,體力適應問題等,都會有所下降。這許多問題、矛盾是中年心身浦康的障礙。那末,怎樣才能排除這些障礙,順利地度過中年期呢?
1.要協調智慧與體力的關係。人可分為兩類,一類人是以體力為主要方式適應生活的,另一類人是以智慧或者說以智能的使用發揮來適應生活的,當人到了中年後期,那些以體力為主要方式適應生活的人,由於體力的衰退不得不變得抑鬱,因此要注意智能的使用發揮。中年,人的體力己到達頂峰並逐漸衰退,在從事體力勞動時,常常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一旦出現這一情況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損失感。因此這時應發揮自己智力上的優勢。從某種角度來說,體力的不足完全可以用智力來彌補。
2.防止情緒的貧痔。人進人中年以後,許多人際間的關係(如親戚、朋友)漸趨減弱,兒女也開始離開家庭,同時中年人不易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不易改換工作,也不易改變生活方式廠因而在情緒上往往顯得貧清。這種貧痔易變為抑鬱。解決的方法是:首先,以主動、積極的態度來對待這些變化,此外,應有意地結交新朋友,把精力放在工作及業餘愛好上。
3.妥善處理家庭問題。對愛人,婚後要更多地看到對方的優點,對缺點和不足之處,要予以諒解,善意地幫助其改正。對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間應該商討,取得一致意見,切不可父親從嚴,母親放縱,或一方斥責,一方庇護。這樣的話,一方麵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麵也會增添夫妻之間的矛盾。
4.處理好人際關係。中年期的人際關係最為複雜,如與上級、下屬,同事的關係,原來的同事現在變成上級或下屬,該怎麼處理等。造成人際矛盾的原因往往有兩種,其一是,由於性格不合而產生的,這種人際矛盾宜提倡互相訪解,盡量減少接觸。其二是由於處理工作的觀點、意見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對這類矛盾,可以通過“心理位置互換”的方法來解決。也即設想自己處於對方的地位和處境,而對方卻處於自己原先的地位和處境,再來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
老年人怎樣檢查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否,是有標準的。一般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1.正常的智力:老年人在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等方麵,符合自己所屬年齡階段的智力水平。通俗地說,就是老年人能適應生活,較正確地分析和判斷事物,較正確地決斷和處理問題。這些都是智力正常的表現。
2.愉悅的情緒:正常的情緒,包括情緒穩定和情緒愉快。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情緒的愉快表示一個人的身心活動處於一種較佳的和諧狀態。
3.協調的行為:心理健康的行為協調表現為意識和行為的一致,對同樣的事物和環境保持同樣的態度,言行一致,做事有條不紊,有頭有尾,自我控製能力較強。
4.生活有信心:老年人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有廣泛的愛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有信心,能持之以恒地堅持體育鍛煉。能理智地處理家庭關係,使代際關係和諧融洽,充分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5.良好的人際關係: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有眾多的朋友,能結交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能正確處理夫妻關係,代際關係,鄰裏關係以及其他社會人際關係,老年人在心理上能適應這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老年人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是這樣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社會相關聯的健康。老年人要想延長壽命,不僅要維護身體的健康,還要保持心理的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已如前所述。
心理學家們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麵因素所引起的。而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被動的精神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缺乏主動精神,不易適應環境,或怨天憂人,或自怨自艾。應該盡快地擺脫這種狀態。
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做到:
1.適當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他人交流,切忌把自己閉鎖起來。
2.麵對現實,麵對生活,實事求是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事實,冷靜、妥善處理。
3.克服不良個性,改善與他人關係。老年人要性情溫和、待人熱情、助人為樂,有益心理健康。
4.要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情況,量力而行。
5.開闊興趣。當做事失敗或出現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時,通過其他興趣來恢複自信心。
6.允許別人比你更有成績,更有能力。
7.要有長期的生活目標,又要充實愉快地度過每一天。
老年人怎樣才能防止智力衰退
降低心理年齡
人的心理年齡是指在一定的時序年齡中智力的發展水平和退化程度。人在進人老年後隨著生理上的老化,智力水平也會降低,但智力的退化程度,一般比較緩慢。如果老年人注意防止智力衰退,雖然年紀大了,但仍能保持青年人的智力水平。曆史上的許多著名作家、科學家如托爾斯泰、愛因斯坦等,都在晚年中有很大的成就,寫下了不朽的著作,其智力水平甚至超過青年人。
老年人如何防止智力衰退,以降低心理年齡呢?大致應注意以下幾點:
1.積極參加腦力運動:老年人在離退休後,在腦二力活動上,容易鬆懈下來,這種狀況會使老年人急劇衰老,甚至發生疾病,影響智力水平。因此,老年人除注意身體鍛煉外,特別要注意腦力運動。如安排一定的學習,最好是學習外語,能全麵鍛煉和加強思維能力,防止衰老。也可以參加一些科研和寫作活動。這些,都對防止老年人智力衰退大有好處。
2.參加一些有益於腦力活動的體育運動:如象棋、、圍棋、橋牌等,都可以使腦部進行積極活動,以防止衰老。
3.要保持樂觀情緒:老年人的情緒對智力的影響很大。
長期處於情緒低穀,會使老年的智力,特別是記憶力,明顯地下降,因此,老年人時刻注意掌握自己的情緒,十分重要。
怎樣擁有美好的心境
神清誌爽、精神愉悅,有益健康。但麵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遇上令人沮喪的事情。倘若你遇有不快,怎樣才能變憂鬱、焦慮、憤怒為快樂、舒暢、心平氣和呢?這裏向你推薦處世八法。
1.大度處世法。寬容大度的胸襟,可以使你永遠快樂。生活中,即使最親密的朋友無論誰激怒了你,埋怨、誤解了你,你也要放寬責備的尺度。這樣,隨時間的推移,你不但會鞏固老朋友間的友誼,而且還會結識更多的新朋友,你也一定會從中嚐到生活的樂趣。
2.色彩調節法。色彩可以影響到人的情緒,你應學會不同的顏色調節自己的情緒。當你覺得煩燥、忿慈時,最好不要與令人興奮的紅色相伴,否則會“火上加油”越燒越旺,當你遇到不快,情緒低落時,要盡量與令人情緒低落的黑、深藍色“絕交”,而黃色、粉紅色、天藍色、湖綠色等溫馨、明快、活躍的色調會使你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消除焦慮、不安、緊張,最好身處讓人情緒穩定的乳白、淡藍、素綠色、淺紫色環境中……
3.聆聽音樂法。根據不同的心境,選擇相應的樂曲聽聽,能使你快樂永存。當你煩燥不安時,可選聽聖桑的交響詩《死之舞蹈》、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樂《火鳥》第一樂章;當你憂鬱苦悶時,可選聽莫紮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貝多芬的《悲槍奏鳴曲》等。
4.怡情逸趣法。經常侍弄花草,那花紅葉綠的紛呈色彩,會使你產生美好的心理狀態,而將世事煩惱暫時忘卻,柯畔湖濱垂釣,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以及坐待魚兒食餌的上鉤,會叫你心平氣和,將種種不悅拋之九霄……
5.遷境調適法。發生不偷快事後,應立即轉移、改變環境,會取得“立竿見影”效果。若因光線陰暗、天氣陰霆致使心情不好,可到戶外活動,如散步、觀花等,都會使心情有所改善。
6.盡早入睡法。如果你精神萎靡,提不起勁來,不妨早點上床就寢。睡眠過程中,你可能無意間得到一次最古老的精神療法—夢療。夢可以使你對令人精神緊張的事情增強承受能力,從而起到調適心理的作用。
7.黎明即起法。如果你陷入了抑鬱精神狀態,請你不必貪戀床榻,最好早點起床。因為人體內有一種叫做“梅拉托寧”的激素,它積聚過多,會導致情緒懊喪低沉。這種激素夜裏產生較多,清醒的陽光會使其盡快消除。
8.知足常樂法。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有的人喜歡不切,實際地將自己與別人相比,結果,“人比人,氣死人”,越比越灰心、喪氣。這種消極的比照,無異於自陷囹圄,自尋煩惱。凡事要麵對現實,從實際出發,力所不及,“莫施於己”。以樂觀快活的態度處世,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朋友,生活是多彩的,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敗,願你以樂觀的姿態麵對生活,更願你永遠擁有快樂美好的心境。
怎樣達到自我完善
人都有弱點,因而需要完善,需要不斷地戰勝自己的弱點,不斷地攀登新的人生的高峰。
自我完善,實際上是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就是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自我完善,是一個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實踐,弧立的自我是沒有意義的,也無所謂價值。自我,隻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衡量自身價值的社會振準,才能顯現出自身的弱點和完善的方向。自我,隻有按照社會進步的需要去完善,才有積極的意義。
要達到自我完善,必須確立正確的理想。理想是一種奮鬥目標,目標越高,人生的境界就越高,就越具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就越不會為暫時的暗流、眼前的挫折所迷惑;理想,決定了一種精神狀態,有理想的人必然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以積極的奮發的人生態度去迎接任何生活的挑戰,理想使人生充實,有理想的人必然竭盡心智去實現目標,不為一己私利所煩惱,不為低級趣味所誘擾,不為悲觀空虛所侵襲。確立正確的理想並傾其心血去實踐理想,那麼我們的人生便有可能達到輝煌的境界。
要達到自我完善,必須加強道德修養。不管我們願意與否,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就必然要與人打交道。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自覺格守人們公認的有益社會進步的行為規範和準則,這就是講道德。道德是一個曆史的範疇,隨曆史的進步而變化。道德,也是一種社會巨大的凝聚力量。一個講道德的人,必然是高尚的人;不斷增強道德修養,會使人格充滿魅力,會使自我更加完善。
要達到自我完善,必須掌握科學知識。知識,使人生豐富,視野開闊,使人充滿智慧和力量。沒有知識的人生是愚昧和殘缺的人生,既無法體驗生活的艱辛,也難以品嚐創造釣歡欣,既無法驅除低級趣味,也難以陶冶高尚情操。盡力吮吸知識的乳汁,我們的人生便每天都是新的,我們便愈發覺得自己的淺萍,便愈有繼續奮進的動力。
我們應不斷追求自我的完善,在人生道路上奮力攀登,人生,原本是沒有頂峰的,自我,也不可能絕對完善。但是,隻有我們追求了,攀登了,我們便在時時進步。我們也許沒能達到頂峰,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攀登了人生的高峰,我們度過了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怎樣提高道德修養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與準則的總和。道德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在個人身上,便形成個人的道德品質。而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高低,則決定其道德品質的優劣,決定著他在一係列有關道德的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征。因此,加強道德修養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那麼,道德修養怎樣才能提高?
首先要認識道德品質形成的規律。世界上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等三種成份。它們彼此聯係,相互促進。一般說來,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基礎,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動則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練習和鍛煉形成的,而道德行動又將會鞏固、發展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就是這些基本成份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根據這一規律,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知識,接受共產主義道德知識方麵的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是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前提和基礎,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念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逐步形成的。當人們把道德認識變成個人行動的原則,堅持它的正確性,無論是自己或看見別人在執行這些原則時會引起種種情緒上的體驗,就產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動的強大推動力,是道德品質形成中的關鍵因素。因此,培養和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關鍵。
其次,要培養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個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道德行動所引起的、某種具有鮮明傾向性的內心體驗,是人們的一種高級情感。例如,青年人為幫助別人做了好事而感到快樂,對他人的損人利己行為而感到僧惡等等,都屬於這種高級情感。道德情感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隨著人的認識、信念和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豐富起來的。培養道德情感要在道德認識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依靠已形成的道德信念,經常有意識地對自己和別人的行為舉止進行分析、評價,分清哪些行為是積極的、合乎道德要求的、有價值的,哪些行為是消極的、違背道德原則的、可恥的,從而激發和豐富發展自己的道德情感。
再次,要進行道德行動的訓練。道德行動是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反映著個人的道德麵貌。如果一個人不把白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付諸實踐,他的道德品質就沒有最後形成。道德行動訓練主要包括道德動機的激發、道德行動方式的掌握、道德行動習慣的培養和道德意誌的鍛煉等四個方麵。道德行動訓練的方法,可以是參加社會上有關道德問題的討論,開展對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活動的分析、評價,在社會實踐中自覺遵守社會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多做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事情,不做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事情等等,使自己經受鍛煉,取得感情經驗,豐富道德情感,鞏固道德信念,達到提高道德修養的目的。
怎樣塑造和改善自己的氣質
觀察一下你周圍的人們,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人情感發生快而易爆發,有的人情感發生慢而比較冷靜;有的人情感表現強烈,有的人比較遲緩;有的人情感易於外露,喜怒形於色,有的人不易表露,喜怒不形於色;有的人活動敏捷,有的人行動遲緩。人們在這些方麵的差別,便構成個性在氣質上的特征。因此,心理學把人們情感的速度、強度和外部表現的特征,以及活動的靈活性方麵的綜合,叫做氣質。平常講,所謂“脾氣”,是氣質的通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