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5兵團第16軍第47師第139團,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軍團。
在參加渡江戰役後,又挺進大西南。成都戰役一結束,經過換裝、補充的第139團共有4000人,每連有140人左右,武器好,士氣高。在四川夾江待命時,接軍部命令,叫第139團迅速趕到貴州赤水、習水、仁懷接受剿匪任務。
原來,在西南解放前夕,蔣介石訓練了大批特務和地方武裝骨幹,準備在雲貴川等省區建立反共遊擊基地。國民黨貴州省主席穀正倫、保安副司令韓文煥,按蔣介石密令,積極擴編保安隊,網羅國民黨潰軍以及慣匪、流氓,以便在他們垮台後,能形成一支與我為敵的反動武裝力量。
他們乘我主力入川作戰之機,欺騙、脅迫、誘使群眾為匪,散布於廣大農村,組織反動政權,造謠惑眾,擾亂社會秩序,策動反革命叛亂,顛覆我人民政權,給貴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全團指戰員為了肅清匪特,建設人民新貴州,紛紛表示要響應上級號召:“全心全意打好解放大西南第二仗。”
1950年元月中旬,團長徐仲禹和政委王尚、參謀長翁介山,率領部隊從夾江茶房出發,經過10多天行軍,於28日到達赤水縣城。
軍部命令第139團負責赤、習、仁三縣的剿匪、征糧、發動群眾等工作。赤水,位於貴州北部,是黔北最邊遠的一個縣,赤水河流經該縣,商業比較繁榮,是黔北勾通長江水運的集散地。赤水當時主要有以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劉治模、縣長何衡、特務江超、袁念生等,勾結惡霸地主吳鳳廷、吳先治、吳相成等為首組織的股匪數千人。第139團到達後,土匪已遠逃,尚無大的匪患。習水,位於黔北的西北部,境內多大山,便於土匪隱蔽、活動。習水的主要股匪有楊鳴崗為首的“川黔邊反共救國軍第一師”,以繆代福、趙鬥南為首的“反共救國軍”千餘人。此外,還有長沙的王明遠、官渡的劉世清、東皇的胡德鈞、良村的劉永鬆、官店的陸家猶等20多股匪,近萬人。他們頻繁活動於四鄉,縣城尚未受劫。仁懷,位於黔西北部,縣境北麵有海拔1700多米的“七碗架”高峰。東部屬婁山山脈的分支,是一片崇山峻嶺,也是土匪成災的重點縣。南部有國民黨省黨部委員周天一和敵師長趙翔龍為首;北部有國民黨遵義專員盧傑和縣參議長、大地主蔡維新為首組織的“反共救國軍”。他們任命郭慶豐、沈仲康、黃文英、李正開、周天福等匪首、地主為司令、副司令,並勾結金沙吳相雲、遵義漆文彬、晏子高、古藺吳學良等匪首,盤踞仁懷南北,人民不堪其苦。
鑒於上述情況,團黨委決定由副團長張申明率2營駐習水,政治處主任魏捷生率兩個連駐赤水,團主力進到仁懷縣。
元月31日,接軍電報,命令部隊迅速展開剿匪征糧。
1950年2月4日,工作部署完畢,部隊展開。團部當日離開赤水,夜宿葫市場,次日歇土城鎮,9日到二郎灘,每日行軍90裏左右。沿途調查得知:周天一股匪3000餘人,以長幹山為中心,活動於長幹山周圍之茅壩場、魯班場一帶。
2月7日,部隊行軍75裏,爬了兩座大山。不久,又接仁懷縣政府來信,仁懷匪情嚴重,茅台已被攻占,盼部隊前往救援。團長即命翁介山參謀長,帶1個連前去偵察敵情,待部隊到後達,實施合圍。
2月10日,部隊到達仁懷,匪主力已於兩天前去金沙。當日黃昏,接師部急電:金沙縣城被匪攻破,我僅剩城內兩個小碉堡,命你部輕裝急速行軍,解金沙之圍。部隊因參加合圍茅壩,很分散,手中隻有8個排。
稍作動員後,又連夜不停地,走了120裏路,來到金沙城下。團長指揮迫擊炮向土匪轟擊,土匪見援軍到,紛紛棄城而逃,部隊登城沿山追匪。此戰殲匪300餘。
金沙之圍雖解,但群眾損失慘重,被搶掠奸淫者甚多,驚恐之餘,恨匪入骨。
3月2日,部隊展開分頭剿匪,主要的戰鬥有合擊壇廠、桑樹灣陳美芝部;9連突襲周天一部;攻打猴子洞;出擊晏子高;合圍茅壩等。上述行動,戰果不大,撲空較多。針對這些情況,第139團一方麵向群眾進行宣傳,擴大我黨我軍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麵,以部隊駐地為基點,以貧雇農為基礎,建立軍民聯防,運用一切關係,依靠基本群眾收集情報;再就是把部隊分駐在一些重點地區,分片包幹,以一個排或連結合當地可靠人員,組成武工隊,專門對付一股或數股土匪,機動部隊則著重保護重點,夜間隱蔽出擊,四處兜圍土匪,把土匪逐漸擠出活動區域,達到殲滅的目的。這些措施,克服了單純的軍事打擊,把群眾工作結合起來,效果較好。
3月20日,第139團2營機炮連,在習水被周治國等股匪包圍。該連指戰員奮勇反擊,殲匪150餘人,繳土炮25門、槍50餘支。匪首周治國被擊傷。
分區令第139團部移駐桐梓城,確保川黔公路之鬆坎至遵義幹線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