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習慣地把位於皖贛交界,祁門、東至、浮梁三縣接壤的經公橋、西湖、勒功等幾個鄉、鎮,稱為浮梁北鄉。此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涓,南張公路穿越而過,是個青山秀水的好地方。然而,自從國民黨殘匪張鴻泰竄入浮北山區後,這一帶便終日雞犬不寧。
匪首張鴻泰,又名張鴻才,江蘇人,原在國民黨正規軍混跡。1944年7月,他帶著八九個親信,從抗日戰場開小差逃跑,流竄到浮北山區一帶上山為匪。為了擴充勢力,他到處收羅散兵遊勇,及大刀會等封建會道門徒,並和浮北區區長王起、浮北保安隊拚湊成一支有350多人的反動武裝,當上了浮梁縣保警中隊長。解放前夕,又被編入浮梁縣“民眾自衛團”。他們打著自衛團的旗號,橫行鄉裏,無惡不作。
當地群眾,談匪色變。下地幹活,上山砍柴,都不得不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假若單身隻人,碰見土匪,男的不免被抓去,強迫入夥作土匪,女的難逃奸辱;連幼小的孩兒,一聽“張鴻泰來了”,也嚇得不敢吱聲。
土匪的騷擾,使浮北山區的百姓四處逃難。原有百餘戶的大湖村,自從張匪竄入這一帶後,許多村民為避匪害,被迫流落他鄉,全村隻剩下十幾戶人家。匪患所到之處,村莊冷落,田園荒蕪,民不聊生,一片淒涼。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解放浮梁縣全境。張匪知道不妙,便帶著土匪假惺惺地向人民解放軍投降,暗地裏卻把絕大部分槍支掩埋起來,以期東山再起。果然,在解放不久的一兩個月內,這群惡狼便四處放風,叫嚷:“解放軍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浮北永遠是我張某人的天下。”不久,他就挖出埋藏的槍支,潛伏深山,重操舊業。
6月29日清晨,林木茂密的深山溝濃霧還未消散,百公尺以外如茫茫蒼海。區政府的值班戰士下崗了,區政府的絕大多數同誌還在乘盛夏之晨氣溫涼爽之際,躺在蚊帳裏酣睡著。突然霹靂般地一陣喊叫:“土匪打過來了,土匪打進來了……”喊叫聲未落,區政府大門口的崗哨即鳴槍報警,喊聲和槍聲驚醒了全體同誌。當大家持槍進入工事時,敵人約有兩個排接近了頭道圍牆門口,衝在前麵的敵人,有的在撞門,有的想爬牆,有的在喊:“活捉張區長!”區政府內投入戰鬥的十五六個同誌守住圍牆,占著工事,手扳槍機,待令出擊。3顆指揮彈發出後,步槍、手槍、衝鋒槍一齊怒吼,一排排子彈射向敵群。僅幾分鍾的激戰,不堪一擊的土匪便動搖潰退。這時,圍牆大門打開,追擊戰開始。
一聲令下,戰士們像下山的猛虎,精神抖擻,奮勇衝殺。
一麵追,一麵打,一直追了七八裏。
整個戰鬥不到兩個小時,我無一傷亡,僅消耗了200多發子彈,敵人卻丟下了幾十具屍體,向茶寶山方向潰逃。
戰鬥結束後,軍分區警衛連的增援部隊也趕到了經公橋。
為了徹底剿滅這股作惡多端的土匪,1949年9月,五區區政府成立了新任區長丁廷棟負責指揮的臨時剿匪機構,在浮梁軍分區第481團的指揮下,對茶寶山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剿。
9月23日,解放軍、民兵、區幹部把茶寶山包圍起來。由當地群眾和部分自新匪徒帶路,剿匪部隊開始搜山。他們一手拿刀,一手拿槍;一邊用柴刀開路,一邊警惕地搜索著。一天、兩天,未見到一個土匪。第三天中午,一個清剿小組爬上茶寶山裏的一個小山———趙頂山尖,正當他們停下來擦把汗時,突然發現周圍出奇的安靜,連一隻小鳥的鳴叫都沒有。“有情況”,組長低聲道,戰士們迅速散開,子彈上膛。“砰!”的一聲槍響,緊接著,一陣雨彈向剿匪部隊指戰員襲來。土匪先發製人。戰士們一邊借大樹掩護,一邊向土匪還擊。
這時,他們才看清,前麵百十米處,隱隱約約有好些人影在晃動。槍聲就是命令!在其他幾個地方搜索的同誌迅速趕往趙頂山尖,與土匪展開了激戰。到下午4點多鍾,負隅頑抗的土匪,有的躺在地上呻吟,有的跪在那裏求饒。有些“聰明”的家夥在激戰中偷偷鑽進樹林開溜,沒想到,剛至半山腰就被民兵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