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安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以為我再也不會有重新出頭的日子了嗎!”據說,田甲當時回答韓安國說:“如果死灰複燃,我就撒一泡尿澆滅它。”不料過了一個時期,韓安國果然出獄,而且又當了不小的官。田甲得了這個消息,嚇得偷偷逃走了。韓安國鄭重地表示,田甲如不自動回來,他的全家性命都將不保。田甲無奈,隻得硬著頭皮,去向韓安國請罪。出乎意料,韓安國並沒懲罰田甲,反而待他很好,隻不過笑著對他說了這麼一句:“現在你撒尿吧!”就這樣,算是已經報複了。
汗不敢出
三國的時候,魏國有個大臣鍾繇,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鍾毓,一個叫鍾會。兄弟兩人從小就很聰明,能寫詩,也能作文章,有些小名氣。
魏文帝曹丕是文學家,聽說鍾氏兄弟的才名,就下令召見他們。頭一回見皇帝,哥哥鍾毓緊張得滿頭大汗,弟弟鍾會卻鎮定自若,臉上連一顆汗珠都沒有。曹丕覺得很奇怪,就問哥哥:“你頭上怎麼有這樣多汗呢?”鍾毓恭敬地回答道:“見了陛下,戰戰惶惶,才像水一樣出汗。”皇上又問弟弟:“你不害怕嗎?怎麼不出汗呢?”鍾會不敢說“不害怕”,說:“見了陛下,戰戰栗栗,我也挺害怕的,所以汗才不敢出來呀!”
所聞所見
三國時著名詩人嵇康耿直剛強,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隱居山林。一天,他正在大樹下打鐵,鍾會來拜會他。這鍾會是司馬氏集團的心腹,出身世家大族,趾高氣揚,騎著高頭大馬來到跟前,擺出貴人的架子,等著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鐵不歇,旁若無人。僵持了一會兒,鍾會覺得沒趣,生氣地撥轉馬頭要走。
嵇康覺得好笑,就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聽見什麼了,到這裏來?看見什麼了,離這裏而去?)
鍾會回答了兩句話,自己解脫了尷尬場麵:“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聽見我所聽見的才來,看見我所看見的才去。)
請讓一讓路
隋文帝時,有個善於說笑話的人叫侯白。他成了“禦用喜劇演員”,皇上常召他,隻要他一有空,便又被宰相越國公楊素召去。等楊素聽笑話樂夠了,樂累了,才放侯白回家。
這天,他給楊素說了許多笑話,離開楊府都到了傍晚。誰知剛出楊府,又碰上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這位公子死纏著侯白不放,非讓他給講笑話。無可奈何,侯白說:
“有一隻老虎,肚子餓極了,一大早就去野外找食吃。地上躺著一隻刺蝟,老虎以為是塊好肉,就想一口吞進肚裏。不料,剛一張口,就被刺蝟夾住了鼻子,疼痛難忍。老虎不知碰到什麼怪物,嚇得縱身逃跑,一口氣跑回深山老林,又困乏又驚恐,便昏昏睡去了。老虎鼻子上一直帶著刺蝟,等老虎睡了,刺蝟才放開老虎。這一下,不疼了,老虎才想起腹內空空,便一躍而起又去找食。沒躍出多遠,便見到一棵橡樹。低頭一看,那橡樹的果實毛茸茸的,跟小怪物(刺蝟)似的,便心有餘悸地說:‘今天早上遇見了您父親,現在又碰上了您。請讓一讓路,放我回家吧!我肚子裏還沒食呢!’”
楊玄感聽了,果然不再糾纏侯白了。
誰當狀元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舉行全國大考,考官初定黃公度為狀元,陳俊卿為榜眼(第二名)。到底誰是狀元關鍵是要過殿試(廷試)一關,由皇上親自考問而裁定。
高宗在殿上問他們兩人:“你們家鄉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嗎?
要不,怎麼會有你們兩個高才。”
黃公度是福建莆田人,他的回答,曆數了家鄉的特產:“子魚紫菜,荔枝蠣房。”莆田產一種魚,長7寸多,以子多為貴,叫子魚;蠣房,即牡蠣殼,代指牡蠣。
陳俊卿是江蘇興化人。他的家鄉是有名的“水鄉”,也算富庶之地。但他沒有去介紹家鄉特產,而說“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意思是:像土地不肥沃,隻有栽種鬆柏一樣,因為家貧才讓子孫刻苦讀書的,這也算是窮鄉僻壤為我創造的“條件”吧!
宋高宗自然對陳俊卿的回答表示滿意,說了句:“公度不如卿嗬!”陳俊卿反而成了狀元。
打得好
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徐州九裏山廟裏僧人懷緣,不守清規,人們叫他“壞鹽”,有一天,懷緣下山“盜”女人,被當地老百姓痛打了一頓。和尚仗著腰中有錢,就寫了一張狀紙,告到蘇太守那裏。幾天,未見太守批出,就賄賂衙役,抄出太守批語。
批語是:
並州剪子,蘇州絛;
揚州草鞋,杭州刀。
眾人不解其意,拿去問秦觀。秦觀看罷,哈哈大笑說:“總而言之,打——得——好!”
不聽老婆話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把浦江人鄭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這鄭濂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自祖上開始到他這輩,十世同居,子孫不分家。這在封建社會裏也是挺不容易的,所以鄭濂便遠近聞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