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毛澤東會見記者參觀團。記者團的成員大多是第一次來到延安,對這裏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在同毛澤東的談話時提出的問題特別多。毛澤東一一耐心地作了解答。關於國共談判,毛澤東說:現在還在談判之中,我們希望談判有進步,並能獲得結果。關於開辟第二戰場,毛澤東說:第二戰場開辟的影響會是很廣泛的,直接影響歐洲,沒有它就不能打倒希特勒,將來亦會影響到太平洋與中國。但他又指出:中國的問題還要靠中國人自己努力,單有國外情況的好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關於中共的主張,毛澤東指出,中共希望國民政府、國民黨及一切黨派的人,從各方麵都實行民主。他說,全世界都在抗戰中,歐洲已進入決戰階段,遠東決戰也快要到來了,但中國缺乏一個為推進戰爭所必須的民主製度。隻有民主,抗戰才能夠勝利。我們很需要統一,但是隻有建築在民主基礎上的統一才是真正的統一。國內如此,新的國際聯盟亦將是如此。隻有民主的統一,才能打倒法西斯,才能建設新中國與新世界。當時在交際處工作的金城回憶:“中外記者都想不到毛澤東能這樣快地接見他們,並且詳盡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回到交際處,大家都感到十分興奮。”
朱德、葉劍英等也分別會見了中外記者,向他們詳細介紹了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真相和它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一份經過毛澤東修改的葉劍英向中外記者團的講演《中共抗戰一般情況的介紹》,通過中外記者的報道,廣泛傳布到大後方和許多國家,引起強烈的反響。國內外輿論開始重新評價中共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延安交際處還組織中外記者們參觀邊區的機關、學校、生產部門。這些原來對解放區情況毫無了解的記者們,看到了和重慶完全不同的情況,留下深刻的印象。7月12日,參觀團除5位外國記者留下繼續參觀訪問外,其餘離開延安回重慶。毛澤東在7月14日和18日又先後會見了斯坦因和武道,同他們就廣泛的問題交換意見,同斯坦因的會見長達12個小時。記者們回到重慶或回國後,寫了許多反映中國解放區真實情況的書籍和文章。福爾曼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道》,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以及愛潑斯坦等發表的評論,都受到廣泛的注意。記者團中過去一向對共產主義思想抱敵視態度的夏南漢神父“亦認為邊區是好的”。7月1日,《紐約時報》根據記者發回的報道發表評論:“無疑地,5年以來,對於外界大部分人認為是神秘的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在對日戰爭中,是我們有價值的盟友。正當地利用他們,一定會加速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國駐華官員約翰·戴維斯、約翰·斯圖爾特·謝偉思多次建議美國政府派人到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考察。這些提議最初沒有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隨著國民黨戰場的嚴重失利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的迅猛發展,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同中共軍隊合作的問題。1944年2~3月間,羅斯福通知蔣介石,為了搜集日本在華北、東北的情報和研究將來在中國大陸作戰的各種可能,準備向延安派出一個軍事考察團。蔣介石一直以種種附加條件來進行阻撓和拖延。到6月間,豫湘桂大潰退已經開始,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又到中國來直接向蔣介石提出這個要求,蔣介石才勉強同意。
對美軍觀察組要來延安的事情,毛澤東非常重視。他認為,爭取同美國政府合作,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有很大的意義。6月28日,毛澤東致電在重慶的林伯渠、董必武:“美軍事人員來延,請你們代表我及朱、周表示歡迎,飛機場即日開始準備,來延日期請先告。”第二天,毛澤東主持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討論美軍觀察組來延安的問題。會議決定:對美方表明,我們現在需要合作抗戰;抗戰勝利後需要和平建國,民主統一。在交涉中以老實為原則,我們能辦到的就說能辦到,辦不到的就說辦不到。會議還決定,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林彪、葉劍英出麵接待。不久,中共中央發出由周恩來起草的《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我們不應把他們(指外國記者和美軍人員。——引者注)的訪問和觀察當作普通行為,而應把這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
7月22日,美軍觀察組第一批成員在組長包瑞德上校率領下乘美國軍用飛機到達延安,周恩來、葉劍英等到機場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