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納粹德國的毒劑夢(1 /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化學理論水平和化學工業水平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有許多著名的化學家都是德國人,格哈德·施拉德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個。

1936年12月23日,在埃爾伯費爾德IG法本公司研究所工作的施拉德博士首次合成了一種劇毒的物質,他將這種物質稀釋了20萬倍後噴灑在植物葉莖上,其毒性仍足以殺死所有害蟲。施拉德博士震驚了,這種物質的毒性超出了他的想象,如果將它用於戰場,其效果可想而知。

這種劇毒的化學物質學名叫二甲胺基氰膦酸酰乙酯,其毒性比光氣大30倍以上,德國人稱其為塔崩,代號GA。塔崩是一種透明的油狀液體,純品有水果香味,未經提純或有部分分解產物的塔崩有苦杏仁味或氨味。

施拉德發現塔崩後再接再厲,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37年春,施拉德被德國軍方召到柏林,為德軍演示塔崩的威力。試驗結果顯示,用作試驗的狗、猴子在中了毒之後,似乎肌肉都失去了控製,它們的瞳孔縮小、口吐白沫、嘔吐、腹瀉、四肢抽搐,最後都在10—15分鍾內驚厥而死。

德國軍方對此試驗十分滿意,因為他們看到,塔崩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不易被人察覺。在常溫下很容易揮發成氣體,毒性極高,能使人員在不知不覺中中毒死亡,要想防護十分困難。

至於其毒害機理,開始德國人也沒弄明白,隻知道它會使人的肌肉失控,後來才搞清楚塔崩是一種神經性毒氣。原來,它們是通過抑製人體內的膽堿脂酶,使人的神經錯亂。

施拉德的演示給德國軍方首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施潘道陸軍毒劑設施的頭目呂德裏格爾上校發布命令,將施拉德由原來供職的法本工業卡特爾化學聯合企業調到魯爾區埃爾伯弗爾德的新工廠,從事秘密的有機磷化合物的研究工作,由施拉德主持建造新的實驗室來生產塔崩,準備進行野外試驗。

1938年初,施拉德不負德國軍方所望,又研究出了一種與塔崩有關的化合物,學名叫甲氟膦酸異丙酯。這是一種無色、有蘋果香味的水樣液體,貯存時間很長後,顏色會變成黃色或因析出沉澱而混濁。

它的沸點較低,蒸氣壓和揮發度較大,主要通過呼吸道殺傷人員,其毒理與塔崩完全一樣,也能迅速破壞人的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施拉德把這種化合物命名為沙林。它的吸入毒性大,毒性比塔崩還要高3~4倍,對無防護人員的致死劑量為0.1毫克。分/升,人員暴露在沙林染毒空氣中很容易因吸入沙林而引起傷亡,甚至由於戴麵具動作遲緩吸入了毒劑,都可能造成傷害。它對人員的殺傷作用迅速,生效時間為1~15分鍾。

塔崩、沙林這兩種神經性毒劑的發明,使德國軍方如獲至寶,馬上將它們列入核心機密,塔崩的代號為“Le100”,沙林的代號是“STOFF146”。其後,德國又將塔崩的代號改為“Gelan”、“Substance83”。最後,這兩種毒氣被德國人編入了普通的洗滌劑的行列,代號分別為“Trilon83”和“Trilon146”。

1939年9月1日,德軍大規模入侵波蘭。第二天,德國陸軍總司令部裝備部即與LG染料公司會談,作出了生產塔崩的決定。到1944年,德國已生產出1.2萬噸塔崩,其中2000噸裝進了炮彈,1000噸裝進了炸彈。

在塔崩毒劑生產的同時,德國也開始了沙林毒劑的生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已生產了500公斤沙林。

施拉德博士的發現,促使第三帝國的軍用化學技術進一步發展。1944年春,德國化學家理查德·庫恩發明了第三種神經性毒劑——梭曼,學名叫甲氟膦酸特已酯,是一種具有芳香樟腦氣味難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其毒性比沙林更大,毒理作用更為複雜。雖然,納粹德國擁有先進而又危險的化學武器,但也無法挽救他們走向失敗滅亡的曆史必然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