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前言(1 / 2)

書麵一些地解釋:德性常指“道德”、“品性”,是指“本性”,含有倫理意味在其中;而健康是指身體、精神、社會等方麵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德性”與“健康”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它們之間會有聯係嗎?是的。想想我們身邊的人,您是否留意到一些現象:突然發現親密的朋友被檢查出癌症,大家都感歎“這麼好的人怎麼就得了這個病”;醫生已經宣判了某人的“死刑”,沒想到幾年後,他卻仍舊好好地活著;同樣得了癌症,有的人從此萎靡不振,有的人卻能創造醫學的“奇跡”……這些現象很難用臨床醫學知識來解釋,那麼,不妨讓我們在個人“德性”中找找原因。

德性,也可以理解為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或個性。在我們強調疾病(包括癌症)與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的密切關係時,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卻常常被忽視。提到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大多數人對其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憤怒、抑鬱、焦躁等負麵心理對健康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一些我們認為優秀的、受到廣泛認可的性格其實同樣“暗藏殺機”!

2013年9月,許多人的職場導師、正能量巨人李開複先生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後來,李開複先生在自己的微博中反思道:“在以往的職業生涯中……給自己的負荷一直比較重……努力把‘拚命’作為自己的標簽。現在,冷靜下來反思:這種以健康為代價的堅持,不一定是對的。”

想一想,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認真工作的“女強人”易得癌,乖巧聽話的“好孩子”愛生病,寬大包容的“老好人”不長命,努力奮鬥的“革命者”易猝死……這些看似不公平的事,實際上正揭示了德性與健康的隱秘關係。

性格(德性)無所謂好與壞,隻有當它與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掛鉤,即成為“癌症性格”時,我們才需要改變它。對於“癌症性格”,還有很多人對它很陌生,既不了解哪些性格是誘發癌症的“罪魁禍首”,又不清楚如何去改變它、糾正它。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我國著名心身醫學專家何裕民教授,將其多年的臨床經驗與感悟進行了總結,揭開了“癌症性格”的神秘麵紗,使我們能夠對這一新穎觀點一探究竟。何裕民教授既對中西醫融會貫通,又在心身醫學領域頗有建樹,因此可以多角度、多層麵地揭開“癌症性格”的秘密。在本書中,何裕民教授講述了眾多鮮活的案例,其中既有因性格導致癌症的“不幸者”,也有改變性格之後戰勝癌症的“幸運者”。他們的故事充分展現了癌症與性格、心態之間的聯係。“不幸者”的遭遇使我們能夠看清自己德性中隱藏的“癌症因子”,“幸運者”的經曆則讓我們看到了戰勝癌症病魔的希望!

除了有理有據地闡述了癌症與性格的關係外,何裕民教授還將自己臨床工作數十年總結的“何氏抗癌方”傾囊相授。此“方”並非“方劑”,而是“方法”。一貼方劑隻能治療一個病人,一種方法卻能讓千千萬萬的人受益。抗擊癌症的主力不是醫生,而是自己。隻有壯大自己的內心,養成“保命性格”,才能戰勝對癌症的恐懼!

這是一本教人看淡癌症與死亡威脅的勵誌之書,更是一碗給內心補充“營養”的心靈雞湯。正如書名所述——好身體,從改變德性開始。由衷希望本書可以為您的內心填充滿滿的正能量!

自序

腫瘤是我一直偏愛的臨床領域。說起“戀上”腫瘤治療,回憶起來還與1976年年初周恩來總理去世有關。周總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在我們的心目中形象高大,無人可比。剛驚悉他去世的消息時,全國一片哭泣嗚咽聲!他是死於膀胱癌的。那時候,天下人都知道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硬撐著不讓剛剛建起的共和國大廈傾倒!那時,我已在臨床上接觸了一些因為生活或工作壓力而生了癌的人。所以,當時我們意識到,周總理生癌症完全是被巨大的壓力逼出來的。

偉人之死,讓身為年輕醫師的我唏噓良久!而偉人死於癌症後的一段時間內,病房裏許多不該死的(至少不會這麼快死的)癌症患者都紛紛“接踵”死亡。臨終前我詢問了幾位患者,原因幾乎一樣:“總理都治不好,我們肯定不行了!”

哀莫大於心死!可以說,是傷感與失望加速了他們的離去。從那以後,我萌生了從事腫瘤研究及診療的意願,潛意識裏也習慣於把腫瘤與壓力、心理放在一起考慮。

三十多年前,我陰錯陽差地對心身醫學思想產生了興趣,並於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自己的早期著作《心身醫學概論》。我自己在臨床及研究工作中也經常從心身相關的角度思考問題,每每獲益良多。因為當時感到這裏麵大有文章,中醫學在這方麵可以和一些現代說法“對對話”!正是這一選擇,使我在這一領域走得比較遠,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包括從1993年起,我就任中華醫學會心身分會的副主任委員,並從2006年開始連任幾屆主任委員至今;包括主持了全國相關大學教材的編寫;也包括承擔了《中華醫學百科全書》這部權威巨著中《醫學心理學與心身醫學》的主編工作(須知,在西醫占絕對話語權的中華醫學會及相關學科領域權威著作的編寫中,由一個中醫背景的編者擔當此任,這是十分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