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觀察表明:上海地區約15萬(2006年的統計是13.6萬,現在應該超過15萬了)生了癌還活著的患者中,約3/4是女性,而男性不足1/4!考慮到男性的癌症發病率大大高於女性,這一現象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了!
國外科研人員認為:這並不是因為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因為男性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包括諱疾忌醫等因素造成的。分析結果提示:對許多影響兩性的癌症研究顯示,導致男性因癌症死亡的風險比女性高的原因,並不是生理上的。剔除年齡因素影響,在每一種進行研究的癌症中,男性患者的死亡率都比女性患者高,且男性明顯比女性更易患癌症。
研究者大衛·福爾曼教授認為,男性患者癌症死亡率高並不是因為男性身體對癌症更脆弱。相對而言,男性更不願意向醫生訴說自己的病症,導致癌症被發現時已經無法醫治。同時,盡管肥胖和吸煙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兩大元凶已經眾所周知,但是男性相比女性更不願放棄惡習,轉而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科研人員對英國2007年的癌症死亡病例和2006年新發癌症病例按照不同類型進行了統計學研究,結果發現:男性罹患癌症的概率要比女性高16%,死亡率比女性高40%。排除掉一些男性或女性特有的癌症,比如前列腺癌和宮頸癌,以及某一性別中更為常見的癌症(如乳腺癌),在兩性都會罹患的癌症中,發現男女患癌症概率或癌症死亡率的差異更為明顯。男性罹患癌症的概率比女性高60%,死亡率高70%。
其實,上述現象我們早已注意到了,並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和分析。1995~1998年間,我指導山西來的研究生小杜做過一項跨地區的癌症調查。結果從表麵上看:癌症患者中,女性生存質量、生存情況要比男性差。我問小杜如何解釋這一結果?她回答說:提示女性患癌症要比男性來得嚴重些。
其實她錯了。這裏麵有著複雜的社會、心理和人文因素,絕非表麵上這麼簡單。長期的臨床觀察使我們注意到:同樣生了癌,由於男女的社會和人文角色不同、心理與行為特點差異,臨床表現常大相徑庭,應對措施常需要因男女而異。
男性好掩飾,女性多誇張
就臨床症狀陳述這一方麵而言,總體上,男女的應對態度及表現方式常不盡相同。女性患者往往會滔滔不絕地訴說很多症狀和體征,常有明顯的渲染色彩,為的是引起醫師的高度重視,以期能給予特別的關注。男性患者卻大多不然。相對而言,他們的陳述少得多了。
臨床常見這種情況:醫師問一個男性肺癌患者:“有咳嗽嗎?”患者答:“沒有。”旁邊妻子推推他,說:“還說沒有,昨天吃飯時咳得那麼厲害。”這時患者才會說:“噢,有時有點兒。”問患者:“有胸痛、胸悶嗎?”他答:“沒有。”患者妻子又提示:“還沒有哇,昨天臨睡前還說胸悶得很!”患者才說:“噢,有點兒。”
關於男女癌症患者臨床陳述的這一鮮明差異,我在1995年撰寫的《中醫性別差異病理學》中已做了分析,我認為這和主流文化對男女的社會角色的不同期盼有關。
為什麼男性的癌症早期發現率明顯低於女性
在尋求醫學及社會支持方麵,男性和女性也表現出巨大的差異。這常表現為幾方麵:第一,女性有些不適常常更願意去醫院,不弄清楚之前不會輕易放棄;男性則很多是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才被迫被家屬送進醫院,還以為自己小病不吭聲是男子漢氣概,有病呻吟是娘娘腔,故骨子裏不願輕易去醫院。
第二,同樣生了病,同樣有了身體的苦痛,同樣心情鬱悶,女性更願意通過各種方式找人傾訴,比如張家長李家短的;而男性則很少會主動去尋求支持,很少會主動尋求宣泄。所以,在臨床上很少看到一位男性會滔滔不絕地向醫生訴說很多症狀。這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