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複,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隻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隻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占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采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鬥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隻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征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隻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占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準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裏都無意正麵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麵。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