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氣象武器”是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人為地製造地震、海嘯、暴雨、山洪、雪崩、熱高溫、氣霧等自然災害,改造戰場環境,以實現軍事目的的一係列武器的總稱。
曆史
軍事和氣象曆來有著緊密的聯係,從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營開始,人類曆史上利用氣象條件在戰爭中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層出不窮。
戰爭與氣象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從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到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氣象與戰爭如影隨形。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都要受到氣象的影響。
氣象條件是把雙刃劍,對作戰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關鍵看誰能駕禦它而不受其影響,如果能合理利用氣象條件,氣象將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
海灣戰爭中,海灣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是多國部隊戰略決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選擇對伊作戰的時機時,美軍氣象部門向國防部提供海灣地區的氣候報告時指出:對伊作戰的時機應選擇在12月至次年3月,盡管這一時期陰雨和霧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溫、風沙天氣,這種影響要小得多。
早在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執政美國期間,美國軍方就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氣象控製比原子彈還重要”的觀點。美政府還在佛羅裏達州坦帕灣空軍基地建立了“麥金萊氣候實驗室”,用以開發氣象武器。
20世紀60年代開始,“麥金萊氣候實驗室”開發的氣象武器開始陸續用於實戰。越戰期間,美軍出動飛機26000架次,在越南作戰區域上空施放降雨催化彈474萬多枚,其製造的大量暴雨和洪水使越軍補給線“胡誌明小道”變得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越軍的作戰行動。
原理
人工影響天氣之所以在某種情況下能夠實現,是因為大氣層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和各種不穩定因素,如果掌握了這些不穩定因素的變化規律,在一定有利時機和條件下,通過人工催化等技術手段,對局部區域內大氣中的物理過程施加影響,用較少的能量去“誘發”它們,就會發生巨大的能量轉換,使天氣向著人們預期的方向發展。
人工影響天氣是一個係統工程,從催化劑選型、作業方法選擇,到天氣的監測預報,缺一不可,而且各項工作都要做到準確無誤。即使是這樣,在萬裏晴空的天氣下,也很難做到人工降雨,對於一些係統性的強天氣,比如大暴雨、大暴雪、台風等,人工影響天氣的作用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作用
獲取氣象資料
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是最重要的現代探測手段,它與常規氣象觀測互為補充。天氣雷達一般用於探測熱帶氣旋,雷暴、颮線等強對流天氣係統,以及實時監測與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的強度、位置和移動情況。
氣象衛星搭載了紅外掃描輻射儀、微波輻射計、電子攝像機等多種遙感儀器,對地球及大氣層實施被動式的遙感探測,能獲得大範圍連續的氣象要素。除上麵所講的探測手段外,人們還在飛機、遠洋船舶上搭載氣象觀測儀器,獲得非常規氣象資料,彌補以上探測手段的不足。
在戰爭條件下,敵方會最大限度地封鎖氣象情報,這時可用氣象偵察飛機、無人駕駛的大氣探測遙感飛機、下投式探空儀和空投式自動氣象站等手段來獲取目標區的氣象信息,甚至向目標區派遣氣象小分隊攜帶野戰氣象儀收集目標區的氣象情報
軍事氣象預報
人們對氣象預報一定十分熟悉,每天都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以決定我們的日常生活。但軍事氣象保障中的氣象預報與我們熟悉的麵向公眾氣象預報相比,從保障對象、預報內容和預報精度都有很大區別。
軍事氣象預報是軍事氣象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軍事行動是海陸空等多軍種參加的聯合作戰,不同的武器裝備,不同的作戰任務、不同的作戰樣式,都有它最適合的氣象條件,預報的內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軍事氣象保障工作十分複雜,既要有保障某個軍兵種獨立作戰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戰區各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