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董卓病死(1 / 2)

興平十年冬,董卓年事已高,且對江南濕熱的氣候不適應,已病入膏肓。

今世,董卓與呂布的矛盾不似曆史上那麼大,他最終沒有起兵反叛董卓,而王允等忠於漢室的忠臣數量少,實力弱,也沒有達到刺殺董卓而奪權的目的。

董卓比曆史上殘殺的忠臣要多,且有更多的漢室忠臣投靠高順,所以在長沙與王允一條心,共同謀劃董卓的人要比曆史上少很多。

董卓的後半生基本是與高順既有聯合,又時常受到高順的威脅,總體日子還算不錯。

現在病入膏肓,董卓感覺將命不久矣,便召集眾人來到床榻前,宣布他的遺命;他最害怕在他死後,他的手下個不服氣而四分五裂,這樣的話,大家都沒有好下場,他董家也有被滅族的可能。

最終,董卓選的繼任者為李儒,並逼眾人在他麵前向李儒認主。

而眾人雖心有不甘,但董卓餘威猶在,皆不敢有異動,隻得認李儒為主。

當日,董卓病死,皇帝劉協賜諡號為景明。

景為武力強大的意思,明為逆知之故不行;合意為武力強大而沒有造反的意思。

根據董卓的遺願,明麵葬於長沙城西望鄉台下,遙望中原,遙望家鄉,其實已秘密安葬在它處;董卓樹敵太多,殺人太多,仇人太多,他不得不防身亡後被追究。

李儒接任太師之位,首先是平衡眾武將間的實力,拉攏眾武將;其次,加大打擊漢室忠臣的力度;再次,加大對交州的打擊力度,盡快占領北部兩郡;最後,派出使者聯係秦關和高順,穩定外部關係。

在李儒一係列動作下,和平交接,長沙城逐漸穩定下來,並沒有造成動蕩不安。

不過其下卻暗潮湧動。

牛輔、董家眾人和涼州出身的軍官雖然對李儒心有不服,但是他們與李儒休戚與共,為了自身利益,還是選擇緊緊的抱團在一起;呂布、昌豨等外來勢力成為被排斥的對象,他們逐漸團結在呂布周圍以自保,漸成一股勢力;李儒想禁卻無力阻止,為他們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中郎將昌豨在蒼梧郡與交州士家和孫家的部隊作戰,戰死的不多,卻因氣候不適而病死者眾,對此,其憂心忡忡,這些官兵跟隨他多年,對他非常忠心,是他的本錢,是他的依仗,若是損失過多,他便失去了利用價值;且他感覺一直徘徊在董卓勢力的外圍,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所以對董卓的忠心最低,更何況是對李儒了。

所以在董卓死亡後,他便開始籌劃出路,不能繼續跟朝廷走了;交州士家和南海郡的孫家皆不是理想人選,最終,他把目標定為江東秦關。

江東地盤廣大,非常富庶,兵力強盛,似有統一江南之勢,若是如此,便有與中原劃江而治的可能,這是他昌豨的機會,必須提前占個位置。

於是昌豨派人同曲江郡楊弘聯係,提出投靠江東的意願,希望他能牽線聯係州牧秦關;在聯合對戰交州的過程中,昌豨見過楊弘和紀靈等人幾麵,算是相互熟悉了。

他認為,楊弘勢力在江東也屬於外來者,若是與楊弘走的近了,投靠江東後能得到他的佛照,算是提前找個靠山,結為同盟,此後在江東勢力中不至於被孤立。

昌豨對他的計劃非常自得。

楊弘對昌豨的投靠非常高興,隻是敢接受他的投降,此前江東與董卓勢力結盟,現在繼續與李儒交好,共同打擊交州的孫家和士家,若是接受昌豨的投靠,必然會破壞這種平衡,楊弘可沒有自信對戰士家、孫家和李儒等三家勢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