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中國反艦魚雷(1 / 3)

中國YU-1反艦魚雷

計劃

在1950年中國和蘇聯之間的友誼、同盟和相互協助條約之下,莫斯科同意幫助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軍隊和國防工業。被當做協議的部分,蘇聯轉移它的魚雷技術和一些樣品到中國用於反向工程和許可生產。本國自行研製魚雷發展由西安507所進行。

在不同的蘇聯魚雷設計之間的評估導致決定去發展一種煤-氣濕式加熱器推進、非-自導引魚雷,以蘇聯53-51型魚雷為基礎。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從跨躍整個中國招募參加魚雷發展隊伍。

第一枚魚雷在1966年3月完成,但是各種不同的設計瑕疵在接著的試射中被發現。一個聯合開發組,由來自PLA海軍,許多的工廠和研究所的工程師組成,去解決這些問題。在持續18個月的廣泛測試之後,發展在1971年獲得成功。魚雷在1971年3月接受了它的設計證明書和在之後不久進入了操作服役。

設計

Yu-1是一種重型、非-自導引、濕式加熱器推進魚雷,設計去同水麵艦艇交戰。魚雷采用一個煤-氣濕式加熱器推進提供動力,最大速度50節。魚雷射程9公裏,配備一個400公斤彈頭。改進型Yu-1A配備有被動聲尋的頭。

規格

口徑:533毫米,長度:7800毫米,重量:N/A,彈頭:400公斤,推進:電動(銀-鋅),速度:50節,範圍:9公裏,製導:被動聲尋的(Yu-1A)

魚一型

中國海軍第一種自製大型反潛魚雷,代號YU-1.該型魚雷雖技術頗為陳舊,但目前仍是潛艇和魚雷快艇的主要反艦裝備之一。50年代後期,中國決定仿製蘇製氧氣熱動力魚雷,為此引進了藍圖和樣品魚雷。該型魚雷欲用高壓氧氣,動力大,航程遠,但安全性較差,易發生爆炸和沉雷事故,而且生產,使用,維修也很複雜。

經過分析研究,又決定改為仿製蘇製53型瓦斯熱動力魚雷。這種魚雷雖然航程較短,但航速與氧氣魚雷相同,且使用簡便,安全。當時,中國隻有樣品魚雷而無藍圖,而且與蘇聯關係已經緊張,再引進藍圖已無可能,隻好通過拆解手頭魚雷樣品,進行逆向設計仿製。研製任務由艦船研究院705所負責,1971年定型。

魚一型直徑533毫米,長7.8米,戰鬥部400千克,采用瓦斯熱動力推進係統,最高航速50節,最大航程10千米,潛艇和水麵艦艇均可配備。魚一型魚雷為一種自控直航魚雷,雖然航速較高威力較大,但導引方式比較落後,因而不符合現代海戰需要。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改良研製出聲導係統,使其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次為魚一型改良型。

中國YU-2空射反艦魚雷

Yu-2是蘇聯RAT-52型空射魚雷的一種中國仿造型,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反艦魚雷。中國在1954年獲得了魚雷,而且在1958年獲得了所有的相關技術文件。獲得許可下由123工廠進行生產。最初魚雷在1960年7月生產,但是試射失敗。347工廠在1964年重新開始生產,並且魚雷在1971年接受到了它的設計證明書。

Yu-2設計使用火箭發動機在空中高速飛行,當在非常接近到水麵目標的距離時進入水麵。

在被完全停止生產前隻有少量的Yu-2交付給海軍。魚雷目前不在服役中。

口徑:450毫米,長度:3000毫米,彈頭:200公斤,動力裝置:火箭 固體燃料,速度:40節,射程:(在空中)5000米;(在水麵)500米,製導:非製導中國海軍第一鍾自製空投反艦魚雷,代號YU-2.1954年,中國海軍從蘇聯進口了固體燃料推進的短程空對艦魚雷,用以配備海軍航空兵轟炸機。1958年中國決定加以仿製,引進了全套藍圖,並聘請兩位蘇聯專家。仿製任務最初由三機部123廠承擔。

1964年,專門生產魚雷的374廠建成後,由705所為主再度仿製。1971年6月定型。魚二仿製的樣雷是蘇製RAT-52型空艦魚雷。該型魚雷直徑450毫米,使用固體燃料噴氣推進,長約3米多,最高航速40節,最大航程5千米,戰鬥部重200千克。

但該型魚雷在導引方式上也為自控直航式,沒有導引能力。以後該型魚雷是否曾加以改進不得而知。中國海軍航空兵可空投魚二型魚雷的飛機為轟五型轟炸機和強五型強擊機,前者可攜帶兩枚,後者可攜帶一枚。關於魚二型魚雷的作戰性能,可根據蘇聯對RAT-52的描述略知一二。

1995年,蘇聯海軍的一份研究資料表明,8枚RAT-52可擊沉一艘5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不過,要命中8枚魚雷平均要29架轟五或58架強五投放58枚魚雷才有可能達到這一概率。這還是指已突破對方空防,能夠對目標投下魚雷的飛機。

如果沒有改進的話,麵對90年代的現代艦艇及防空能力,魚二性的作戰能力頗讓人懷疑。所以,隨著轟五的逐漸退役,魚二型魚雷也將完成曆史使命。

中國YU-3反潛魚雷

Yu-3是中國第一種自行研製的自導引反潛魚雷,最初在1960/70年為中國核潛艇發展

Yu-3是一種聲-自導引、潛射反潛魚雷,由西安精密機械研究所設計。最初為中國核潛艇計劃發展,它是中國第一種自行發展的反潛魚雷,並且在1980年中期進入PLA海軍服役。在1990年一種改進型即是Yu-3II被推出。

計劃

在1960年成功發展Yu-1非製導潛射魚雷之後,705所開始去發展一種新的製導魚雷用於中國海軍提議的核攻擊潛艇。但不是發展相對簡單的反艦魚雷,隻需要製導係統工作在雙-空間模式,705所選擇更具科技挑戰性的反潛魚雷,製導係統要在一個更複雜的三-空間模式中工作。最初可行性研究在1964年開始,而且發展計劃在1966年3月在指定為Yu-3之下被正式核準。

像許多其它的武器發展計劃,Yu-3計劃嚴重地被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革命”影響了。在1967年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了特別命令,保護核潛艇和它的相關計劃免於任何政治上的幹擾,之後重新開始全速發展。昆明的一個深-水魚雷測試池的建造在1969年完成。魚雷第一次測試在1969年秋天進行。

當魚雷的發展嚴重的落後核潛艇計劃的時候,705所加速發展在設計結束前去生產魚雷用於最初一批生產。第一批魚雷在1971年成功地裝配,在1972年測試。魚雷在1975年接收了它的設計證明書。

Yu-3的發展由於技術上的困難被嚴重地延遲。直到1980年中期魚雷沒有進入批量生產,十年以來使核潛艇沒有一種適當的魚雷武器。

組員載入Yu-3魚雷進入039型潛水艇的發射管之內。

早期型Yu-3使用一個機械掃描製導係統,當接近到敵人潛艇的時候,需要魚雷減慢它的速度以便製導係統可以發現並且鎖定目標。這造成製導係統高度複雜和不可靠。一種新的多脈衝聲-自導引製導係統從1967年以後發展去解決問題。改進Yu-30批次在1977年12月成功地測試。然而,魚雷直到1984年才接收到它的批量生產證明書,幾乎在計劃開始20年後。

705所和750試驗區在1985年5月開始發展改進的Yu-3II。它的外銷命名即是Zhonhuaxun-II或ET-32,魚雷沒有從國內或國際市場收到訂購。

設計

Yu-3是一種設計從核潛艇和傳統潛艇發射的反潛魚雷。它采用聲-自導引和電-推進,能交戰高速、深-潛核潛艇。

規格

口徑:533毫米,長度:6600毫米,重量:1340公斤(戰鬥型);1203公斤(訓練型),彈頭:190公斤,動力裝置:電動,速度:35節,航程:13000米,搜尋/攻擊深度:6~350米,發射深度:最大150米,製導:(Yu-3)被動聲-自導引;(Yu-3II)主動/被動聲-自導引魚三型:

中國海軍的第一種自製大型聲導深水反潛魚雷,代號YU-3.

目前,該型魚雷為漢級攻擊潛艇的主戰裝備,夏級彈道導彈潛艇的自衛裝備。6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開始研製核潛艇,決定研製一種深水反潛魚雷作為匹配武器裝備。在設計上,該型魚雷采用電動推進係統和被動聲導係統。在戰術上,以能在深水攻擊敵方潛艇,尤其是核潛艇作為基本作戰要求。1964年冬,705研究所開始論證這種電動聲導反潛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