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說方寧大敗了曹仁,吞了曹仁帶來的五萬大軍,最後更是重傷了樂進,曹洪二將,最後隻讓曹仁灰溜溜的領著六七千大軍,趕了回去,向著曹操報信。
聞得了曹仁報信,曹操自是大怒,遂親提大軍十萬,引大將許褚,呂虔,軍師郭嘉,荀攸二人,往萊蕪縣殺來。
卻說,濟南國,太史慈受了方寧之命,引大將於禁,韓猛,小將關平領大軍五萬,屯守濟南國。
濟南國,左有濟水為依,右有泰山餘脈為靠,若緊守住曆城,濟北國一線,可謂是高枕無憂矣。
太史慈本就是員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大將,史上三國裏,曹魏方評個五子良將,蜀國也有個五虎上將,若是按著這種分法,那麼在吳國亦排上個五子良將,程普若排第一,那麼太史慈必為第二。(個人認為其三當屬呂蒙,因為他智勇雙全,其四應該是甘寧。因為甘寧也是位不可多得的猛將,更是不可多得的智將,三國誌孫權傳裏就有說,魏有張文遠,吾有甘興霸。可見甘寧之勇猛與智慧,應該也是同張遼一樣的智勇雙全形。而排第五位的,卻是不好說,本來若按勇武,當屬周泰,可是周泰太笨,隻能做將,衝鋒陷陣,不能為帥。其實還有一位合適的是孫韶,可是孫韶屬孫家人,入不得這榜。剩下的如徐盛,蔣欽,朱恒這幫子人都差不多,實在不好把誰扔第五位上。各位如有什麼意見也可發表在評論上告訴我。)
我們這裏且說回正事,且說,太史慈雖年少,但在徐庶這位國士級的人物調教下,也是早早的名了兵法要旨,行軍打仗皆算是一把好手。
當下著了於禁領著一萬兵馬,屯駐於東平陵這個濟南國的治所,關平如今還是個小小孩子,戰場上刀劍無眼,太史慈自然是不肯帶的,遂一並讓他留在了於禁身邊,也好幫襯著於禁點。
太史慈自領了四萬大軍,與猛將韓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於曆城。
曆城,南依泰山,北臨黃河,自古就有“齊魯首邑”之稱,固守此次,整個濟南國可安。其戰略意義,可想而知,可謂是得天獨厚,非比尋常的。
曆城,非比萊蕪那種小城,那絕對是堅城一座。太史慈與韓猛二人,領著大軍,一路急趕,總算是在第三日黃昏前趕至曆城縣外,待得進了城,接過防務,一切分兵而定後,早已是月過中天之時,匆匆分派下去,眾大軍休息以準備明日大戰。
第二日,晨,待得太史慈爬將起來之後,確見得這曆城外,不知何時,卻稀稀拉拉的下起雨來,這讓太史慈大感意外,昨夜入城之時,見得天空上還是月明星稀,不見有半分要下雨的樣子,卻不想這才隔著半夜間,到得早上爬起來,這天卻是莫名其妙的下起雨來了。這早春的天氣,還真是沒個準的,特別是像這靠近黃河邊的曆城。
輕輕地吸了口早春的清新空氣,倒背著雙手,太史慈倒是難得的有閑心,在營地裏轉起圈兒來。
忽忽悠悠間,在城牆上轉了一圈,檢查了一下防務,又向著軍營裏走去,正走著間,確忽然聞得遠處傳來哄然的叫好聲。
太史慈不由的來了興致,在這大戰將要來臨的時候,整個曆城早已經戒嚴,即便太史慈早下貼出了安民榜,可整個曆城內仍然是人心惶惶的,這會卻見得這軍營口處有著叫好聲,不由得大是好奇,卻也來了興致也朝著前邊走去,隻為一看個究竟。
拔開了人群,往裏一看,確好玄沒把個太史慈氣著了,你道為何,確見場中一彪形大漢,立於場中,使一柄軍中製式長刀,正與三五個小兵在捉對兒撕殺著。那彪形大漢你道是誰,不是那韓猛又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