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方寧在徐州牧府裏辦事,這天上亦是掉下員大將來,讓他給撿到,而且撿的還是徐盛這種大將之才,這如何又不讓方寧心動。
當下待得安排好了徐盛的事情之後,方寧便急急的領著陳宮,陳登,糜竺三人,回到了長史府剛才辦公的地方,卻是想著臨時招開個會議。
會議的名字就叫招賢會。
卻是方寧突然想到,這徐州,經過自己這隻小蝴蝶的翅膀,努力的扇動,終於是有了些改變。就比如,這徐盛,本來早就應該跑去江東的,可是到現在,他還留在了這裏,這是為什麼,相信,隻要方寧細想一翻便能想到許許多多諸如此類的理由出來。
想同時的,方寧亦是聯想到這徐州內有名的數人,內心之中不由得變得一片火熱起來。
“寧剛思得一事,卻需與眾位分說。”卻聽得方寧當先開口道:“寧思慮這若大徐州之地,地廣人稠,良才美玉無數,然而至今日來,左右卻隻不過你我三四人在這裏勞碌,卻是寧思慮不周也。”
“寧思慮,明日當著一匠人於牧府側再設一新館,吾便命其為招賢館,無論文武,不論出生,隻論才學品性。吾自當量才而用。”
“明公此言卻是大少也,此必讓天下英才共入我彀中矣。”聞得方寧這一提議,卻隻讓一旁的陳宮,陳登二位大才,雙眼一陣發亮。
也不怪二人會有此行模樣,要知自高祖建國四百餘年,自這有漢以來,凡舉官者,無不是靠孝廉製,以為天子選拔門生。
可是孝廉製是什麼?《漢書?武帝紀》裏有雲:“孝謂曰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其實,這所謂的孝廉製,選的也就是一個品德的選擇,也就是所謂的名聲。
若名聲好,自然就可以舉孝廉製的。才學倒是其次。
這一種選拔人才的製度,在先期,倒也是起了些作用,選的人才,大半以上都可以說是德才兼備的人物,隻是這世間的東西,最經不得的便是這時間的消磨。
這舉孝廉製度,到得後期,舉薦者推薦的人,卻大半都是以自己的喜好,或者私交,或者是賄賂程度來定。
如此種種,試問這天下間,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而又不喜好鑽營,不知道徇私舞弊的人,他們那大好前程,卻也就這般埋沒了。
如今,方寧這種設立的招賢製度,卻也算是一種創新,雖然也隻是在舉孝廉製度的基礎在加上那麼一點點比較人性化的因素在裏麵,可是,這情況,確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待館建成之日,公台,元龍,子仲,汝三人,卻需與我把我關,挑些合適的人才,也好充實州內各郡各縣地。”
“我三人把關?”陳宮,陳登,糜竺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就不知道這把關,到是怎麼個把法。當下有長史陳宮問道:“卻不知明公這把關卻是以何為準。”
略微一思慮,方寧便開口輕笑道:“這標準嘛,倒也好定,我這卻有一句話送與你三人,至於怎麼個把握這度,我卻需多依賴於你三人慧眼識英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