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戰役(1944年6月6日~7月24日),是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武裝力量在諾曼底進行的一次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登陸戰役,又稱諾曼底登陸。這次戰役持續了2個多月月,最終以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解放巴黎告終。至此,盟軍終於突破了德軍的“大西洋壁壘”防線,在法國開辟了第二戰場。
戰爭背景
1941年,自從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於是,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隻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直到1942年底,蘇軍在伏爾加格勒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開始準備反攻,德軍隆美爾軍團在北非受到嚴重打擊,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有利於美英盟軍的變化,美英才考慮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1943年1月,美英初步達成協議,準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1943年5月,英美召開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並著手製定登陸計劃。1943年11月,英、美、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開會,會議決定,三國組成盟軍,英美在德國北部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開辟第二戰場,蘇聯紅軍在歐洲東線發動攻勢,牽製德國主力兵團。同年12月,美、英首腦再次會晤,任命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作戰總指揮。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威爾走馬上任,並組織人員修訂了之前完成的“霸王作戰”計劃。其基本設想是以登陸部隊為突擊力量,在飛機、火炮、艦艇的支援下,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突破德軍防禦工事,開辟大量登陸場,讓增援部隊順利登陸,進行陸上戰鬥,奪取最後勝利。關於登陸地點,幾經商議後,選擇了自然條件惡劣、德軍防禦兵力較少的諾曼底,登陸時間內定在漲潮的6月5日淩晨。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鬥艦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而德國方麵在諾曼底戰役開始前,德軍最精銳兵團——179個師和5個旅還在蘇德戰場作戰,約占德軍總兵力的65%。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隻有德軍58個師,編成“B”和“G”兩個集團軍群,隸屬於龍德斯泰特元帥指揮的“西線”司令部。這支軍隊由第3航空隊(160架戰鬥機)負責支援。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沿岸由德國“B”集團軍群防守,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其基本兵力集中在加萊海峽沿岸,因為德軍統帥部估計盟軍將要在這一地段登陸。而在盟軍打算攻入大陸的塞納灣沿岸的廣闊地段上,防守的兵力隻有德軍3個師。在比斯開灣、加萊海峽和拉芒什海峽各港口駐泊有“西線”海軍部隊的水麵艦艇。此外,為了抗擊登陸,還抽調了駐泊在布列斯特、洛裏昂和比斯開灣其他各港的49艘潛艇。至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前,德軍統帥部批準實施的法國北部沿岸防禦工程計劃,塞納河以東的工程完成了68%,塞納河口以西的工程隻完成了18%。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