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海戰,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海戰,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現代化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戰爭背景

馬島爭端由來已久。英國和阿根廷就馬島主權歸屬的爭論自其發現之日起便一直懸而未決。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而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1770年,西班牙占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但是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占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聯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隻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鬆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製著該島100多年。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的談判僅僅是阿根廷為掩飾自己正在準備的“羅薩裏奧”的行動計劃而故意放出的煙霧。最終談判破裂,英阿關係進一步緊張,阿根廷決定采取軍事行動來奪回對馬島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戰爭經過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準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衝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複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馬島主權之爭。於是阿海軍迅速派出2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裏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時任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時任美國總統裏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占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隻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準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複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而英方則處於一片嘩然之中。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麵臨的嚴重局麵,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於是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副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勢。

其中阿根廷一方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國方麵則共有艦船111艘(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從兵力上來看,落後的阿根廷舊式軍艦很難與英艦相比,更何況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裏還一直認為英軍並不會真的為馬島付出如此的代價,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如此看來,戰爭的結局早已經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