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圍殲黃維兵團(1)(1 / 3)

淮海戰場上仍然是硝煙滾滾,炮火連天。在黃百韜兵團行將覆滅之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根據戰局發展,將視線和目標轉向了黃維兵團。

黃百韜兵敗碾莊圩,華東野戰軍掉過頭來,全線直下徐州,對徐州和整個江淮地區造成了威逼勢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處境岌岌可危。徐州轉瞬成了一座孤城。令蔣介石悚懼不已。

為了擺脫徐州守軍的孤立處境,保住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不被殲滅,蔣介石隻好再次召集劉峙、杜聿明等人到南京黃埔路官邸開會,商議下一步作戰計劃。

蔣介石為救黃百韜從白崇禧那裏調來了黃維兵團,黃維兵團星夜兼程馳援黃百韜,沒想到又被困在皖北宿縣的雙堆集。蔣介石又親手把黃維兵團送進了解放軍的口袋。曆史的一幕何其相似。下一步又由誰來解救黃維兵團呢?素來迷信的蔣介石心頭不禁劃過一道陰影。然而事在危急,眼看在徐蚌戰場上又要遭滅頂之災,蔣介石真是心急如焚。

杜聿明匆匆走進總統府官邸會議室時,顧祝同、劉斐、王叔銘、郭汝瑰等一幹軍政要員早已到齊,正在議論紛紛,杜聿明的出現,把大家的目光全都吸引了過來。

“光亭,你可來了!”顧祝同一把將杜聿明拉進小會客廳裏,對杜聿明說:“現在局勢很危險,我們得重新計議,你有什麼建議?”

杜聿明再也壓不住火氣,大聲責問:“原來決定再增加幾個軍,為什麼一個軍也沒見到?弄到這騎虎難下的局麵,責任在誰?”

顧祝同麵有難色地說:“你不了解呀!到處牽製調不動啊!”

“既然知道調不動兵力決戰,當初就不應該決定打!現在黃維兵團陷入重圍,讓誰去救?目前挽救黃維的惟一辦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和‘共軍’決戰,否則,黃維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也守不住。”

顧祝同很喪氣地說:“老頭子也有難處,辦法都想盡了,還是一個軍也調不動,現在決定放棄徐州,出來再打,你看能不能完全撤出?”

杜聿明想了想才說:“既然沒有兵力可調,再打下去也不可能取勝。從徐州撤出來倒問題不大,隻是放棄徐州,出來再打,更沒把握。隻有讓黃維牽製‘共軍’,我將徐州部隊撤出,經永城到達蒙城、渦陽、阜陽地區,以淮河為依托,再向‘共軍’進攻,以解黃維之圍。”

顧祝同明白,這樣一來,黃維兵團很可能葬送掉,但能夠救出徐州集團,也不失為棄卒保車的良策。

會議一開始,蔣介石對他的這些高級將領們發了好一通脾氣,後來,勉強壓住火,才開始討論。最後,國民黨統帥部做出了撤出徐州、退守淮河以南的計劃。

為了能將主力從徐州撤出來,蔣介石決定徐州附近各兵團立即收縮戰線,合力打通徐蚌線,命令劉汝明兵團、李延年兵團火速北上,與徐州主力南下配合,實施南北對進。黃維兵團繼續由皖西向宿縣進行攻擊,三路會攻宿縣。但事情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黃維兵團糊裏糊塗地最先鑽進了我軍的口袋。

此時我軍在等待戰機。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在徐州附近蝟集一起,不易各個擊破。華東野戰軍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後已經相當疲勞,不經休整馬上再投入戰鬥很難有把握打蠃下一仗。大仗過後,華東野戰軍“刀鋒似已略形鈍挫”。中央軍委指示中原野戰軍牽製黃維兵團,以便讓華東野戰軍暫時休整,等待戰機。

11月22日,在總前委指揮所駐地周殷圩,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召開了各縱隊領導幹部會議,研究了打黃維兵團的部署,預定23、24日正麵阻敵兩天,以後再找適當時機出擊。

23日,中央軍委在祝賀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的電報中指出:“對於我們,最有利的是以現態勢各個殲滅當麵之敵,我們應力爭這一著。”中央的想法是先打南麵的黃維兵團。

當夜,劉、陳、鄧致電請示中央軍委:現在“殲擊黃維兵團之時機甚好”,“隻要黃維兵團全部或大部被殲,較之滅劉、李更屬有利。如果中央軍委批準,我們即照此實行。”

11月24日15時,中央軍委、毛主席電複總前委:

(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兵團。

(二)望粟、陳、張遵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兵團。

(三)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中央軍委、毛主席善於采納前線指揮員的建議,及時修改計劃,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並再次重申給予總前委劉、陳、鄧“臨機處置”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