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斯拉夫人是“害蟲”和“劣等民族”,必須為雅利安統治民族服務。但是,種族和意識形態隻是希特勒哲學的一部分。從納粹主義最早時期開始,希特勒一直關注東方,欲為德國人民尋找“生存空間”。“今天如果我們說起歐洲的新土地,我們最先想到的隻有俄國和她周邊的屬國,”他在《我的奮鬥》裏寫道,“命運本身在這裏似乎急於給予我們一種暗示。”

希特勒對於東方的命運觀貫穿了他整個戰爭戰略。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這是他向東擴張的第一個重要步驟。為了確保勝利,他已經同蘇聯簽訂了一個互不侵犯條約,蘇聯被給予特權在德國占領西部波蘭後吞並東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這種東線的和平保證達到了希特勒的目的,德國軍隊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地國家和法國時,德國後方安全得到了保障。一旦他的西翼安全了,那時他的計劃將會再次轉向東方。同俄國的協定“隻意味著拖延時間,”希特勒私下裏對他的核心圈成員說,“我們將摧毀蘇聯。”

1940年7月21日,占領法國還不到一個月,希特勒命令他的軍隊首領們準備入侵蘇聯,進攻不能晚於下一個春季。他為進攻蘇聯提出了兩個理由。一是蘇聯有首先發動進攻德國的戰爭的危險。當德國軍隊都在西歐作戰時,蘇聯表現得富有侵略性。1940年6月期間,他占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3個波羅的海國家並占領了羅馬尼亞東部省份比薩拉比亞,在互不侵犯條約中希特勒承認這些都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當時貪婪的俄國人奪取了更多的地方。他占領了按照條約規定屬於德國的西拉脫維亞狹長地帶,並進入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省,這個地區根據協定沒有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人還進攻芬蘭,芬蘭是第三帝國的盟友以及鎳的主要來源。

希特勒說出的另一個入侵蘇聯的理由同大不列顛有關。英國人已經被驅逐出歐洲大陸,但是還沒有被征服,盡管德國空軍已經計劃8月大規模空襲這個島國而且希特勒準備進行最終入侵英國的計劃,“海獅行動”。希特勒認為英國人寄希望於俄國的幹涉,所以正堅持抵抗。“俄國,”他說,“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利劍。”一旦俄國被打敗,這位德國領袖認為英國也會屈服。

事實上,這是一戰中兩線作戰的翻版——同時與俄國和英國作戰——這導致了德國最高統帥部裏一大批持不同意見者站出來反對入侵蘇聯。

他們的意見沒能動搖希特勒。元首不可更改地決定,“隻要天氣條件允許就要解決俄國問題”製定進攻俄國的計劃,由於冒險範圍擴大而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困難,而且被德國軍方重複的指揮係統搞得更加複雜。1938年,希特勒解除了他的主要將領的職務並接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他成立了他自己的軍事參謀機構。就是OKW——德國最高統帥部——它立刻與陸軍總司令部展開了競爭。

1940年下半年,兩個參謀機構都製定了進攻俄國的計劃。兩個計劃的確有許多相同之處。兩個計劃都要求實施同閃電戰一樣的快速裝甲部隊打擊,閃電戰在進攻波蘭和法國的戰役中證明是成功的。這些打擊目的在於趁蘇聯軍隊尚未撤退到相對安全的內地之前,包圍蘇聯軍隊的大部分部隊。

德國人也計劃隻占領俄國的西部。最終,德軍將越過邊界推進大約1200英裏就停止戰鬥,這條戰線將從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南直到裏海的阿斯特拉罕。越過這條目標線就是寬廣無際的亞洲,德國人視亞洲為一塊荒蕪的廢土,不值得去占領。

兩個參謀機構——德國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司令部——在此次入侵的戰略目標的問題上尖銳對立。這些分歧轉化為希特勒同陸軍總司令部參謀總長弗朗茨·哈爾德將軍個人之間的爭執。希特勒傾向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提出的三叉進攻模式:一個南部集群經過烏克蘭打到基輔並向前推進;一個中央集群直插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位於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道上。

希特勒,基於眾多原因,被兩個側翼進攻的計劃所吸引。北部的進攻將能確保波羅的海重要港口的安全並攻取列寧格勒,該市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希特勒非常憎恨列寧格勒,把它視為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哲學思想發源地。

南部的進攻將會導致占領蘇聯的麵包籃子烏克蘭並越過烏克蘭占領煤產豐富的工業基地頓涅茨盆地。當然,兩翼的順利進攻也能為攻打蘇聯首都提供保護。

占領莫斯科本身,希特勒告訴他的將軍們,“並不十分重要。”總之,他指出,1812年拿破侖在莫斯科失敗:

“隻有完全僵化的腦子,裝滿了過去幾百年的思想,”希特勒說,“才會認為占領首都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