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代表的當權人士,卻清醒地看到了德國法西斯是美國最主要的危險和敵人。所以,1941年6月23日,美國代理國務卿威爾斯發表聲明,支持蘇聯。他說:“對美國來說,共產主義獨裁製度,同納粹獨裁製度的原則和主義一樣也是不能容忍的。……但是,美國人民目前的問題是,希特勒正在竭盡全力征服世界,殘忍奴役一切人民。因此,美國政府認為,任何防禦希特勒主義的辦法,任何集中力量——不論這種力量來自何方——的行動都將加速德國現在的領袖逃不掉的失敗,並因而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和安全。在今天,對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險是希特勒的軍隊。”第二天,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國準備給予蘇聯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黨和政府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采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積極爭取同英美以及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建立和加強友好合作關係,組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12日,在莫斯科簽定了蘇英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在協定中,雙方保證,在對德作戰中。彼此給予各種援助和支持。兩國政府承認,在這次戰爭中,除彼此同意外,既不同敵國談判,也不同敵國締結停戰協定和單獨媾和。同年8月16日,蘇英還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規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的貸款。鑒於德國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活動十分猖狂,蘇英兩國政府商定,采取聯合行動。1941年8月,兩國同時出兵,從南北兩麵進駐伊朗,從而防止了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危害。後來,伊朗成為美英兩國從南部援助蘇聯的交通要道。

在此期間,蘇聯政府還同流亡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政府發展外交關係。7月18日,蘇聯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簽訂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同意雙方在戰爭中,彼此提供一切援助與支持。7月30日,在倫敦,蘇聯政府又與波蘭流亡政府簽訂了互助協定,恢複了蘇波關係。在蘇捷和蘇波協定中,還規定在蘇聯境內分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和波蘭軍隊,以便共同參加對德作戰。8月間,蘇聯同挪威和比利時的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9月底,蘇聯政府正式承認了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

自1941年7月30日羅斯福的顧問霍普金斯訪問莫斯科後,蘇美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在同霍普金斯進行第二次會談時,斯大林提出,希望美國能參加對德戰爭。對此,霍普金斯說,他的使命隻是有關供應問題,至於美國參戰的事,主要取決於希特勒自己和他對美國根本利益的侵犯。霍普金斯在同斯大林的兩次談判中,取得了有關蘇聯實力和前途的大量情報,加深了對蘇聯的了解。他相信蘇軍能夠頂住希特勒的進攻。美國史學家舍伍德說,這是戰時英美對蘇聯關係的轉折點。因此,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對於加強和擴大反法西斯同盟起了積極的作用。

希特勒對蘇聯悍然進攻之後,斯大林在7月3日廣播演說中表明,“這個反法西斯壓迫者的全民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消除我國麵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斯大林的這篇演說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它促使英美政府也要對法西斯侵略和戰爭目的表明自己的態度。羅斯福和丘吉爾出於本國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秘密商定進行戰時第一次會晤。1941年8月初,羅斯福和丘吉爾率領兩國有關的軍政官員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舉行會談。羅斯福一行於8月9日乘美國巡洋艦“奧古斯塔”號到達該地;第二天,丘吉爾乘“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進入阿金夏。雙方在軍艦上就有關對德政策問題進行了商討和爭論,最後於8月13日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14日正式公布,史稱“大西洋憲章”。聲明指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和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爾經過會晤,認為他們兩國國策中某些共同原則應該予以宣布。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麵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複其被剝奪的權利和自治權,世界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麵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麵最全麵的合作;在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之後,希望重建和平,使各國都能在其疆土內安居樂業,保證人類都可以過無所恐懼、不虞匱乏的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