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以來,由於地處後方,斯大林格勒一直遠離戰場,城市的工人加緊造坦克、大炮支援前線。直到1942年4月22日夜晚,敵機才第一次大規模空襲了這座城市。隨著夏季來臨,前線不時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滿載疏散居民的列車也源源不斷開進城市,斯大林格勒開始動員起來。當局發現該城防禦狀況極糟。原先沒有係統修築過城防工事,已修築的防坦克壕和火力點,在春天裏也被雨水淹沒衝垮。1942年5月3日,斯大林格勒市城防委員會收到上級一份文件,稱“1.我州境內的防禦地區和工事當前急需大修,否則將無法用於防禦,不可能成為防止德軍摩托化部隊前進的障礙。2.防禦地區的走向必須重新審查,在某些地區要有所變動,從四麵處在開闊地的地區遷移出來。”
6月,斯大林格勒市開始沿城修築環形野戰工事。市民們積極響應,成千上萬的工人剛下班就跑到城外掘戰壕。到7月中旬,挖掘了簡易戰壕2750公裏,防坦克壕1860公裏。7月15日,斯大林格勒州決定在城郊構築第四道防禦戰壕。然而,沒等工人們把簡陋的壕溝挖完,戰鬥就打響了。
7月17日拂曉。蘇第62集團軍第192師第676團在頓河草原的普羅寧村與德軍第6軍團的先遣部隊相遇。兩軍接火後,德國人的坦克就圍了上來。第676團戰士依仗地形頑強抵抗,德軍投入了增援部隊,連飛機都趕來助威,大炮轟鳴,眼看快被包圍,蘇軍開始向後撤退,潮水般的德軍向頓河大彎曲部湧來。
這場規模不大的遭遇戰揭開了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的序幕,它很快引起世人矚目,逐漸演變成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一次轉折性戰役。斯大林和希特勒就是從這一天起把各自越來越多的部隊投入到這場曠日持久的血戰之中,並最終決定了雙方的命運。
三、全線崩潰
被希特勒當作決戰來打的夏季攻勢,一直進展順利。為了最後擊潰斯大林,希特勒決定將他在臘斯登堡的大本營遷往更靠近前線的俄國境內烏克蘭行營。
1942年7月16日上午8時15分,在保盧斯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前一天,希特勒帶著隨從興致勃勃地登上飛機。
3個小時後,飛機在烏克蘭維尼察降落。“克虜伯”轎車沿著山間小路,駛往被矮樹環抱的代號“狼人”的暗堡。
盛夏的維尼察,白天酷熱,夜裏氣溫驟降。希特勒很不適應環境潮濕的新營地,他抱怨這裏蚊蟲太多。但前線的好消息大大緩解了他休息不好導致的情緒沮喪。保盧斯的軍隊進攻順利,希特勒高興地對秘書說:“用不了多久,我們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
的確,德軍進展十分順利。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的工作日記,記錄了德軍向前推進的輝煌戰績:
“7月13日:南方戰役的發展勢不可擋。”
“7月16日:會議討論了即將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的設想。”
“7月18日:據偵察部門提供的材料,斯大林將動用全部力量以圖堅守斯大林格勒,讓軍隊渡過頓河並扼守該地域……元首在今天的報告裏發布最高命令,要求全線強渡頓河,開始奪取斯大林格勒的交戰。”
“7月20日:第6集團軍勝利地向東南方向推進。”
“7月21口:保盧斯的部隊迅速、果斷地向斯大林格勒推進。”
“7月22日:第6集團軍的推進得到保障。頓河地區宿營警戒組織順利!”
“俄國人全線崩潰了……”戰爭時期駐柏林的瑞典記者佛雷多爾格對局勢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德軍最高統帥部也充滿了這種情緒。
希特勒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以為蘇軍已無力進行抵抗,斯大林格勒可以在向前推進中垂手可得,不必在這個方向上使用重兵了。所以,他不顧一些下屬的反對,放棄了德軍的經典作戰原則。
7月23日,希特勒在維尼察召集他的軍事將領開會。在仔細研究了前線形勢後,希特勒決定加快進攻節奏,讓霍特指揮的第4裝甲集團軍幫助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攻打斯大林格勒隻需保盧斯集團軍就行了,因為俄國人快要完了。“隻要最後一擊,我們就扼住了斯大林的喉嚨。”
本來,在希特勒的計劃中,高加索的戰略地位優於斯大林格勒。盡管斯大林格勒是工業城市交通要地,但高加索油田是蘇聯戰時經濟的基礎。占領高加索等於切除了蘇軍的戰爭資源,德軍坦克則會得到一直迫切需要的燃料。更重要的是德軍越過高加索,德意兩軍就會攜手共同占領英國統治下的中東,並迫使搖擺不定的土耳其對蘇作戰。高加索的目標關係到軸心國的全球戰略。
戰後英國軍事曆史學家富勒分析道,1942年夏天,德軍“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摧毀俄國的經濟力量,破壞俄軍的物質基礎。為此就必須奪取俄國的頓巴斯工業區、庫班糧田和高加索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