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兵器之一。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而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形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似了。到唐代時,槍成為練武者喜好的武器。宋代以後,矛基本上就被槍代替了。在《武經總要》中就列舉了18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鉤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末抗金名將嶽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嶽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展和分枝的盛期。在這個階段,槍術在理論上和技術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競相爭豔。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如今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鉤鐮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紮、刺、纏、圈、攔、拿、撲、點、撥等。
五、古代兵器中的其他家族
1.戟
戟出自漢代,是用在長柄上,由戈和矛組合而成的鋒刃的長兵器。
前端類似矛的鋒刃叫“刺”,與柄鹹橫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鋒刃為一體的,也有刺和援完全分開的兩種類型。但是不論哪種,都是牢固地裝有一根長柄,戟在戰車兵、步兵和騎兵中使用得都很普遍,分為兩手使用的長戟和單手使用的手戟兩種。手戟柄短,可兩手各握一支,也可一手使戟,一手拿盾,和矛一樣,用來直刺敵人。援和戈一樣,用以劈、砍或鉤拉敵人到跟前而殺之。戟的鋒刃在戰國初期是使用青銅製造,而戰國末期則開始使用鐵來製造。到了漢朝,幾乎都是用鐵製的。為了提高援部分刃的砍殺力度,把援的形狀做成銳利的棒狀,即變成了更接近“枝”的形狀。在唐朝,戟還是一種很有實戰意義的兵器,大多軍隊都還裝備著戟。後來,逐漸從戰場退役,變成了儀仗用的器具。到了宋朝,戟已完全在戰場上消失,隻用在一些儀式上,刃已用木質材料製造。
2.叉
叉是一種帶有叉狀鋒刃的長柄武器,其中,鋒刃有分成三個叉的,也有分成兩個叉的。叉的前端有多個鋒刃,目的在於刺殺敵人時,使傷勢複雜難愈。又因為鋒刃麵寬而多叉,故可有效防禦敵人兵器的攻擊。叉作為兵器用於軍隊,是在明代以後。可是,在唐朝前後,就已經有了前端分鹹三叉的這種兵器。當時在一些廟宇中的佛像,特別是四大天王像手持的武器中,就有叉這種兵器。
3.戈
戈是用兩手握著使用的一種長兵器,是車戰、近戰中很有威力的兵器。
中國古代戰車一般載甲士三人,中間一名是駕手,主戰車兩側的兩名士兵使用戈,主近刺。商、周前後的軍隊主力是戰車。戈則是車戰中被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為在車戰的近戰中,戈比以直刺為主的矛類兵器具有更大的殺傷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戰車的速度,更有效地攻擊敵人。所以,這種用於車戰的戈,自然就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了漢代,隨著戰車的衰落,這種曾在車戰中盛極一時的戈,也隨之退出古戰場的曆史舞台。
4.矛
矛是帶有一根長柄的,前端裝有一個很尖且兩麵帶刃的槍尖的兵器。
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戳)為主的單一使用方法。矛的出現和戈一樣年代久遠,是戰車士兵的主要裝備。用法和戈類似,也是比較單一。所以,在戰車沒落以後,矛被人們將其鋒尖部分改為鐵的,用來裝備步兵和騎兵。
5.镋
镋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麵出鋒,正鋒下有兩股,向上彎翹,形狀異常,可刺可防,屬長兵器。鋒刃用鐵,柄為木製。
镋位於中央的正鋒,如長槍槍頭,以刺為主攻手段,正鋒兩側向上彎翹的鋒刃,不但可攻擊敵人,同時又可進行有效的防禦。镋不僅有強大的攻擊力,而兩側向上彎翹的帶齒鋒刃,更具有神奇的防禦能力。镋的缺點是由於正鋒及兩側向上彎翹部分又大又重,成為前邊過重後邊過輕、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須選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
6.鐮
鐮是槍和鐮刀相結合的兵器。鐮刀原屬農具,由農具演化成武術器械是很晚的事情,至清代鐮的使用才較為廣泛。清代八旗和綠營都裝備鐮,並作為作戰的主要兵器之一,大體可分為長柄和短柄。長柄鐮多為單使,短柄鐮多為雙用。鐮大體可分為鐮首、鐮柄、鐮把三個部分,用法有鉤、割、掛、截、崩等。
7.抓
抓是在長柄上安有金屬製的指或抓的兵器。抓依其打擊部位的不同形狀,可用來打擊、刺戳敵人,甚至還能鉤拽而擒之。抓子棒是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的一種兵器,也是這種兵器的原型。采用手形的打擊部,有各種形狀和樣式。有握拳而中指伸出的金龍抓,手握尖釘形的銅拳,而把銅拳的釘改為筆的抓,叫做“魁星筆”。這些抓的打擊部分都是鐵製的,大小和普通人的拳頭差不多。從構造看,銅拳和魁星筆是以能使打擊力集中到一點為特征的。這種武器最早出於唐代前後,到宋元兩代,已經廣為流行。但是在元朝時期,抓這種武器已被列為民間禁止持有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