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題改革的方向——注重能力考查
政治課的教學與考試,長期以來存在理淪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猜題押題,臨時突擊等弊端。考試題目一般較死,是教材的簡單搬家,要學生以背誦知識作答的試題過多,往往是以記憶多少分優劣,即使是“理論聯係實際”的題目,也是由教師猜押題日,寫出答案要學生去記背,答案要求和評分機械、孤立地“踩點給分”。這種考試造成“平時不用學,臨時突擊背背就能考大學”的現象。這種考條條,就指揮著老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此種學風直接有悖於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和任務,必須加以改變。
為了克服上述弊端,近年來考試改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命題的指導思想,即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考查。通過對能力的培養、訓練和考核,使其把知識和覺悟聯係起來,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關於對能力的考查,在高考的考試說明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二、高考對能力要求的解釋和例舉
高考對考查能力要求的總目標是:“考查有關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總目標通過以下七種具體能力體現出來。
1.再認或再現所學經濟、哲學、政治等方麵的知識。(記憶能力)
解釋:記憶能力,也叫再認和再現能力,還彌識記能力。再認又叫識別,指從同類中將特定對象識別出來,或認出來。再現又叫複述,指將指定的對象重新表述出來,或背出來。再認和再現屬於記憶的基本過程,盡管它是一種低水平的能力,但卻是其他能力的基礎。學習活動離不開記憶,發展聰明才智也離不開記憶。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並不反對記背。對於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實一定要記憶,這是學習和考試的起碼要求,是構成中學生政治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試題,特別是選擇題命題的重要要素。
再認或再現這一條能力要求,在高考政治命題中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單向度記憶和多向度記憶。
[例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承認
A.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B.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D.世界是普遍聯係的
答案:A
說明:此題係,995年高考第,5題。能力要求為單向度記憶。
[例2]領導幹部的楷模一孔繁森被人民群眾譽為“新時期的雷鋒”、“九十年代的焦裕祿”,他的事跡在全國廣為傳湧。下列各項中屬於孔繁森同誌先進事跡的有
①克服種種困難.兩次入藏工作,曆時十載
②腰紮“鋼圍腰”,強忍病痛,長驅2萬多公裏,為邊疆人民尋找甘泉
③節衣縮食收養三個孤兒
④用自己的錢購買藥品為農牧民治病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⑦③④
答案:C
說明:此題係,996年高考第5題。這是一道組合式的單項選擇題。考查的內容屬時事政治,是對孔繁森先進事跡的考查。能力要求為多向度記憶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