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序曲(一)(1 / 1)

一、知識經濟的序幕

(一)知識經濟扣響世紀大門

站在21世紀的門坎上,我們忍不住沾沾自喜。在即將過去的100年中,人類創立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發明了計算機,把人類送上了月球,發現了基因,克隆成功動物。如今我們享受著種種現代科技成果,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這些司空見慣的東西在100年前尚屬天方夜譚,而一天即可乘飛機周遊地球,甚至坐在家中利用因特網漫遊世界各地,這更是100年前我們的祖先無法想到的。更有專家認為,到20世紀90年代,人類已開始走向一個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的第3個曆史階段——知識經濟時代。

與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相比,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非常迅猛,它的核心是科技、關鍵是人才、基礎是教育。一些專家認為,它將給人類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帶來一場革命。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直接依賴於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在一些發達國家知識經濟已開始部分代替工業經濟,如目前經濟科技最發達的美國,近年來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199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3.9%,創9年來最高紀錄。美國《商業周刊》1997年底發表文章,認為美國目前出現了“新經濟”即知識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商業全球化浪潮。

知識經濟發源於80年代興起的高科技革命。1991年“冷戰”結束後,國際競爭重點轉移到經濟科技領域,這加速了經濟知識化的步伐。高科技革命不但使人類的知識總量迅速增加,而且使得人類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到1998年6月全世界共擁有計算機4億台,全世界因特網使用者1.4億,預計到2001年因特網使用者將達3億。一些專家估計,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後,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可能由本世紀初的5%—20%上升到90%。

一些專家認為,以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為支柱的知識經濟可以使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減少,產出增加,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最近幾年很多國家紛紛調整和製定發展戰略,以期在21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全世界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共識。除了中國於1995年實施這一戰略以外,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也先後實施了與之相似的戰略。歐盟委員會於1997年7月發表《2000年議程》,提出了“將知識化放在最優先地位”,同年底發表《走向知識化歐洲》的報告,強調加強科技、教育工作。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世界的另一共識。一方麵很多國家謀求經濟、科技發展與環境、社會的協調關係,另一方麵一些國家還探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之間的協調關係,使得科技沿著可持續的道路發展。

促進科技產業化是各科技大國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重要措施。它們紛紛製定向科技產業化傾斜的政策,創造有利於科技走向市場的大環境,加強政府、企業和科教界的合作。

在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還加強宏觀調控,確定科研發展重點、製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合理分配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力與資金。美國“技術: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計劃、歐盟“科技發展與研究框架計劃”、東盟“科技發展中期計劃”、埃及“國家科技政策框架和戰略”以及巴西“工業競爭力支持計劃”等都是各國加強科技發展宏觀調控的具體措施。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些國家和地區紛紛改革科教體製,建立或改革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知識傳播體係和知識應用體係。1997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從2001年開始將科技廳與文部省合並,成立“教育科學技術省”,以建立適應知識經濟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