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待製定的發展戰略(三)(1 / 3)

(四)衣食住行

(1)空調服裝。在21世紀,真正能做到冬曖夏涼的空調服裝將走進千家萬戶。據美國《未來學家》雙月刊1998年11月—12月號報道,美國福斯特—米勒公司研製成功一種空調服裝,是一種其原理與家用冰箱極其相似的新型輕便製冷係統,冷水通過細小的管道被泵入穿衣者的衣服中,從而吸收體熱並隨後通過一個小型製冷裝置進行循環。製冷保護服擁有5000萬美元的民用市場,使用者包括消防隊員、危險廢棄物清理人員以及核電站的維修工人。未來也許可以製造出更輕型的製冷服裝,以便在炎熱的天氣穿著。

(2)網上試衣。未來人們在家中即可到世界各地挑選自己中意的衣服,甚至能讓服裝公司為自己設計定做服裝。1998年2月,美國服裝業協會宣稱,該協會有數百家成員公司將在因特網上向全世界的用戶提供最新款式的服裝,提供最出色的服務。據該協會調查,美國至少有500種名牌服裝和紡織品,如果將這些產品推上網絡,並輔以完善的服務,這將使美國生產的服裝和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大大提高。

美國從1997年開始已有10多家服裝公司在因特網上推出“電腦試衣”服務項目,周密的策劃和精心設計的軟件,使這種服務手段頗具吸引力。顧客根據指示,在電腦鍵盤上敲打幾下,輸入自己體形的基本尺寸,屏幕上即出現了一位時裝模特,他(她)身上穿的服裝正是顧客剛才定做的。據悉,許多美國服裝公司正在推廣“電腦試衣係統”,該係統內貯有數萬種不同款式、花色和尺寸的服裝,顧客通過電腦輸入必要的信息,軟件係統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組合處理,為顧客設計最佳的服裝款式,並讓模特試穿。如顧客不滿意,可按鍵重新選擇,直到滿意為止。為使消費者節約開支,美國的一些服裝公司還準備在網上開通電話,由服裝公司支付電話費。

美國服裝業中的一些巨頭,正在計劃在海外建立一批“電腦試衣屋”,這種試衣屋中裝有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對顧客體形掃描,投影屏幕上很快出現已經“穿”上定做時裝的顧客形象。顧客滿意後,所有的數據經公司的內部網傳至總部,再將訂貨單分送至就近的子公司或協作生產據點,後者通常擁有CAD/CAM(電腦輔助設計、製造係統),一般3—5天內可送貨上門。美國服裝業協會的官員聲稱,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使美國的名牌服裝進入世界各國的千家萬戶。

(3)個性化服裝。具有未來主義色彩的織物將使服裝最終個性化,如可用於緩解緊張情緒的按摩織物以及能夠散發出香味、具有芳香療法功效的織物等。此外,納米技術還可以在織物中嵌入微型計算機、傳感器和其他顯微裝置;可能的功效包括製冷和供暖係統、定期自動清洗和自動維修等。

(4)智能建築。智能建築將成為21世紀建築技術進步與發展的國際性主流趨勢。智能建築通過對建築物的四個基本要素——結構、係統、服務、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進行最優化的設計,為人們提供一個投資合理且又具有高效率、舒適、便利、安全等特點的環境空間。智能建築的構成必須具備三大係統:一是建築設備自動化係統,主要是對現代化建築中所有的機電設備和能源實現自動控製。它對大廈的水、電、熱力、空調及通風等係統進行監測、控製和管理,以達到舒適、安全、高效、節能的目的。二是通訊自動化係統,主要指電信網絡、電視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三是辦公自動化係統。另外,智能建築還包括防火自動化係統和安全保衛自動化係統。

隨著信息社會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變化、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生產、生活場所的高效化和多功能化要求的提高,智能建築應運而生。198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德佛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廈,引起了各國的重視與仿效,發達國家和不少發展中國家紛紛發展智能建築。進入90年代,美國開始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作為信息高速公路結點的智能建築更加受到重視。近年來,美國新建和改建的辦公樓70%為智能建築,總數計上萬座。日本從1985年開始建智能大廈,並製定了從智能設備、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築、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到本世紀末將有65%的建築實現智能化。

(5)超級摩天大樓。人口壓力將繼續推動城市的大範圍開發和創新,超高層建築將使現有的大樓相形見絀。日本工程企業鹿島公司稱,它掌握了建造200層高樓的技術,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無人委托其建造。備受尊敬的竹中建築公司已經提出在東京建造高1000米的“天城1000”大廈。另一家名為大林組的公司擬議建造將能提供公寓、辦公、購物以及服務設施等功能的500層大廈。它估計耗資3260億美元。名為“空中之城2001”的這座大廈的高度將是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5倍。乘坐大廈內的高速電梯,5分鍾便可到達頂層。

(6)地下城市。解決城市土地成本高昂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把房子造到地下。規劃人員認為,從許多方麵來看,向下發展比向上發展更有意義。為了驗證有關概念,日本建築企業大成公司計劃建造名為“艾麗斯城”(得名於《艾麗斯漫遊奇境記》)的地下建築群,它將把地麵空間留給建造公園和發展森林之用。清水公司設想開發名為“城市地網”、可容50萬人居住的地下工程,即一係列由隧道相連的地下城市。

(7)“超級大都市”。在21世紀,既具有大都市的方便又具有鄉間的寧靜的超級大都市將問世。超級大都市應具備以下特點:

①具備優異的城市服務功能的大都市中心區,設施包括會議中心、國際機場以及研究和醫療中心。它應該擁有一流的大學、一個圓頂體育館、眾多的博物館以及一個交響樂團。

②衛星區,內有功能完善的商業園區以及辦公或工業區,它們具有出色的實用和審美功能,包括供水、垃圾處理以及其他環保係統。

③郊區,將提供寧靜、安全的居住區,內有良好的學校、購物、執法以及公用事業等方麵的服務。同時,該地區應該靠近海濱、湖泊和山區,而且終年氣候宜人。

所有這些地區必須由高速的快捷交通係統相連結。必須有一個條理清晰的總體規劃來保護未來的生活質量。為了使人們有機會實現這樣的生活方式,規劃人員將采用“環形城市”的新概念。所謂的“環形城市”,是指舊城與新開發的郊區之間有環形交通幹線相連結。其結果是大都市地區的範圍大大擴展。

遠郊也許將成為都市經濟中最有益健康的地帶。隨著居民和企業都在尋找較寬敞而且價錢較便宜的地方,城市遠郊也許會熱鬧起來。隨著諸如交通堵塞、占用開闊的自然空間以及更多地使用汽油等問題日益增多,麵臨的危險是:遠郊有可能成為自我成功發展的犧牲品。

(8)都市將成為知識經濟的中心。根據紐約大學陶布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米切爾·莫斯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大多數因特網上網活動都集中在美國幾個主要的城市中心內,這為大城市成為知識經濟的中心奠定了技術基礎。據美國《商業周刊》1998年5月4日報道,金融、娛樂、通信和保健等以知識為基礎的行業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城市。這些行業依靠的是地理位置集中的稠密的市場和資本密集的信息技術。它們需要技術工人、客戶、合作夥伴和投資者,同時也需要在城市地區大量存在的大學和文化機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說:“城市是充滿信息和技能的地方,因此城市變得更有價值不足為奇。”城市在信息經濟中起關鍵作用的持久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城市地區蓬勃發展,它們就可以創造強有力和高效率的發展動力。當城市成功的時候,整個國家也會成功。

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性行業在城市中蓬勃發展,這很像製造業過去在城市中蓬勃發展一樣。城市可提供一流的通信設施,因為客戶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使賣主可以增加對光纖和其他設備的投資。紐約市就是一個令人信服的適當例子。作為銀行業、證券業、會計業和廣告業最重要的中心,美國曼哈頓擁有的聯接各座大廈的光纖電纜數量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