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普法戰爭是第4次歐洲國家同盟同拿破侖法國之間的戰爭。同盟國的目的是企圖將法軍從被其侵占的地區逐出,恢複法國革命前的製度。俄普法戰爭實際上是1805年戰爭的繼續。俄普兩國在反法同盟中起著主要作用。但是,同盟國沒有共同的計劃,行動也互不協調,這對戰爭的結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拿破侖則打算將敵各個擊破。
1806年10月14日,拿破侖在耶拿-奧爾施塔特會戰中擊敗了普薩聯軍。他僅用6個星期,便占領了包括首都柏林在內的幾乎整個普魯士。11月,拿破侖率部迎擊集結在普烏土斯克、奧斯特羅倫卡和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基地區的卡緬斯基元帥統率的俄軍。拿破侖的計劃是:在俄軍與保衛東普魯士的列斯托克將軍統率的普魯士軍團會合之前,將俄軍擊潰。但貝尼格森統率的俄軍於12月26日在弗克拉河畔的後衛戰鬥中和在戈萊明、普烏土斯克附近的戰役中粉碎了拿破侖的計劃。1807年2月l日,拿破侖派主力迂回到部署在比亞拉和下維斯瓦地區的俄軍的左翼,企圖切斷俄軍與柯尼斯堡的聯係,並將其消滅。在巴格拉季昂將軍和巴克萊·德·托利將軍的後衛部隊的掩護下,俄軍撤向普魯士·埃勞,2月7~8日在那裏進行了一場血戰。但拿破侖仍未能圍殲俄軍。嗣後,主要由於氣候原因而休戰3個月。1807年5月戰事再起。6月10~11日,俄軍在赫伊利斯別爾格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法軍的進攻。但1807年6月14日在佛裏得蘭戰役中,由於貝尼格森的錯誤,俄軍遭到失敗並撤到涅曼河右岸,從而保存了戰鬥力。然而,俄國政府同意與拿破侖進行談判,並於7月7日簽訂了蒂爾西特和約。第4次反法同盟解體。
俄普法戰爭的結果鞏固了法國在歐洲的地位。這場戰爭證明,拿破侖的縱隊戰略、戰術和散開隊形較之普薩聯軍的警戒線戰略和線式戰術優越。在這場戰爭中,隻有也受過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訓練的俄軍給了法軍以頑強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