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體與實踐》後記(1 / 1)

本書濃縮了我博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凝聚了徐長福先生的許多心血。在求學於先生以前,我是偶然在一個研討會上接觸到他的思想的。當時,我被他關於理論與實踐之間關係的重新解讀的思想所吸引。會後,我提出了向他求學的願望。沒想到先生很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並贈送了他最新的一些學術論文給我,並叮囑我若想入門,就一定要了解他的學術思想。如願求學於先生門下之後,先生嚴謹的學風使我在對待任何一個學術問題上都不敢有半點馬虎。記得在每個學期的讀書彙報會上,先生都會認真傾聽我們的讀書心得和體會,每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先生總會耐心地給我們一一指出,並要求我們一定要論證充分。先生的這種熏陶,促使我養成了一種非常嚴謹的學術態度。

在本書的成稿過程中,先生也給予了悉心指導。在了解到我想作一個與形而上學相關內容的主題後,先生多次找我交流看法,並把他所找到的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資料提供給我。書稿成型後,先生又多次全文批閱把關,力圖最大程度地保證書稿的學術價值,其認真之程度令我無比感激。此外,先生還鼓勵我盡可能參加學術交流,如鼓勵並推薦我參加2007年吉林大學主辦的全國研究生哲學暑期會議、2009年輔仁大學主辦的第六屆士林哲學講習會。這些交流與學習不僅開闊了我的哲學視野,也提升了我的哲學素養,本書稿的完成就是一個較好的體現。

本書選擇“總體與實踐”作為題目,似乎與時下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格格不入。其實不然,因為追求總體性是人的形而上學本性,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必須保持這種本性。況且,本書探討總體並非要排斥差異和多元,而是要探討一種具有實踐特質的總體。當然,這樣一種從形上到形下的跨越,必然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這也是我在寫作過程中的一個深刻體會。現在書稿寫成,也得到了一些專家的鼓勵和肯定,但我總是為其中不能進一步完善的地方而忐忑。誠然,進一步的完善還需要我不斷地積累和努力,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本書的成稿,也凝聚了其他老師和親朋的大量心血。這裏,我首先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係的劉森林教授、曠三平教授、馬天俊教授、徐俊忠教授、王曉升教授,他們的教誨是本書得以成稿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馬天俊教授,他仔細閱讀了我書稿的全文,並提出了很多有啟發性的建議。此外,我還要感謝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賀來教授、孫正聿教授、孫利天教授、姚大誌教授,輔仁大學哲學係的潘小慧教授、尤煌傑教授、黎建球教授、鄔昆如教授、沈清鬆教授、張雪珠教授、張振東教授、房誌榮教授、李震教授,南開大學哲學院的王南湜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張康之教授,蘇州大學的車玉玲教授,華南師範大學的王宏維教授、劉卓紅教授,廣東省肇慶學院的黎玉琴教授,他們均給予了我學術上的關心與指導。另外,我的同門同學盧永欣、劉宇、馬萬東、呂春穎、趙映香、張守奎等對於本書的成稿也給予了懇切幫助。

本書作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實踐語言、實踐思維與實踐智慧”(項目批準號:11JJD710010)的中期成果得到了重慶出版集團的大力支持。重慶出版集團重點圖書編輯室的各位編輯、專家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量學術上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本書的責任編輯秦琥先生,為了使本書盡可能完善,數次不辭勞苦地穿梭於重慶與廣東兩地,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令我欽佩。對於他的幫助,本人在此深表感謝。

我的家人的無私付出更是本書得以成稿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他們幫我承擔了家裏的一切事務,免除了我的後顧之憂,使我能夠專心地從事書稿的寫作。尤其是我的妻子周黃琴,在辛苦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撫養小孩的重任。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工作單位——廣東省肇慶學院為我的研究所提供的一切便利和條件。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以酬謝大家的關心和幫助。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