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海盜旗”轟炸機(1 / 1)

前蘇聯十分重視發展轟炸機,曾先後發展了多種噴氣式轟炸機。TU-22M“逆火”轟炸機,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中程轟炸機,高空最大速度M2.2,作戰半徑2500~5000公裏,內彈倉可載9000公斤的核炸彈,翼下還可掛2枚空地導彈,因此具有遠程攻擊和低空突防能力。圖-95“熊”H巡航導彈載機,雖然其航程達到14000公裏,但由於最大飛行速度僅M0.85,又隻能在3000米高度以上飛行,突防能力弱。因此,前蘇聯於80年代初在此機上加裝巡航導彈,每架可攜載6枚射程為1800公裏的AS-X-15空射巡航導彈。但是轟炸機卻不具有洲際作戰的突防能力。

1981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周刊刊登了一張不太清晰的照片,但卻引起世界航空界的注意。照片本身可能是由一張小底片過度放大而成,因此滿布微粒,不過所拍攝到的機種卻是從未見過的大型飛機。圖片隻說明攝於1981年11月25日莫斯科近郊的機場上空。照片中的大型機,是變後掠翼轟炸機,不久被北約組織定名為“海盜旗”。

“海盜旗”的照片安排得最恰當的是,它與圖-144大型超音速客機一起並排飛行而被拍攝下來。從眾所周知的圖-144的尺度,可推算出海盜旗的大小。經測算,“海盜旗”的外形尺度比美國B-1B大,與B-52相當,機身長53米,機高13.5米,最大起飛重量267000公斤,超過B-1B約50000公斤。至於翼展尺度,由於照片是側麵拍攝,再加上變後掠角的關係很難測算。經過多方反複推算,機翼麵積約370平方米,後掠20°、60°時翼展分別為54米和36.7米。

1988年8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F·卡盧奇和他的高級助手,在訪問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時,曾參觀了“海盜旗”轟炸機。據隨行的國防部官員說,“海盜旗”在結構布局上與B-1B非常相似,但它的外形和加工平滑度類似於美國20世紀60年代初製造的B-70,其尺度卻與B-52差不多。

航空界有句行話,尾翼是設計者的注冊商標。“海盜旗”垂直尾翼的外形的確不像B-1,倒是跟它身旁的圖-144的尾翼一模一樣。就以這點而論,便能斷定“海盜旗”很可能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

除尾翼外,它與B-1B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變後掠翼。“海盜旗”的主翼鉸鏈,位置比B-1B更遠離機身,這樣固定翼部變得較大,好像是在三角翼的外側加裝外翼一樣。而且主翼的後掠角度變化範圍也比B-1B小,最大後掠角在55°至60°。

鉸鏈采用寬間隔,又縮小外翼,而後掠角變化又小,在結構上自然比較省事。不過,卻不利於空氣動力,更無法完全發揮變後掠翼的長處,也許“海盜旗”並不像B-1B那樣重視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海盜旗是前蘇聯空軍首次擁有洲際攻擊能力的遠程突防戰略轟炸機。它和美國空軍B-1B是同一代產品,都是超音速飛機,也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海盜旗”可以利用美國加拿大預警係統的低空盲區進入美國本土實施攻擊。

回顧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蘇第二次限製戰略武器談判中,TU-22M“逆火”轟炸機突然成為爭論話題。美國主張“逆火”應作為戰略武器包含在限製內,前蘇聯則認為它隻是中程轟炸機,雙方幾經僵持,最後前蘇聯答應拆除“逆火”的空中加油裝置與抑製生產,才解決此一爭端。

逆火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如果不作空中加油,是不能到達美國本土的。事實上,就算進行空中加油,要直接轟炸美國本土,還是相當困難的。而“海盜旗”轟炸機是貨真價實的遠程轟炸機,前蘇聯擁有它是空軍裝備技術的飛躍,具有重大意義。

“海盜旗”裝有4台推力為13600公斤的風扇發動機,最大速度達到M2.1,超過B-1B達M0.85,不進行空中加油時作戰半徑達7300公裏。

“海盜旗”可掛載多種核炸彈、常規炸彈和導彈,包括:20枚AS-X-15空射巡航導彈,機腹下可掛半埋式的大型BL-10空地導彈。最大載彈量達16300公斤。

“海盜旗”除配備有遠程通信、導航等設備外,還裝有用於攻擊、地形跟蹤和尾部告警等雷達以及電子戰設備。

“海盜旗”已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服役,90年代繼續裝備部隊。可以預料,俄羅斯可能也在著手發展新一代先進轟炸機,使戰略轟炸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