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製造出自己的坦克並用於攻防作戰。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兩國製造了數千輛坦克,主要型號有英國的IV型、A型坦克,法國的“聖沙蒙”、“雷諾”坦克等。其中“雷諾”型坦克生產了3000多輛,因其作戰可靠性較好,戰後為其他國家所仿效。早期這些坦克,全重7~28噸,火力較差,一般裝有1~2門中小口徑火炮和數挺機槍,有的隻有幾挺機槍。坦克最大時速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隻有35~64千米。裝甲厚度為5~30毫米,抵禦早期火炮的襲擊還可以。
坦克改變了戰爭的規模和作戰方式,標誌著機械化戰爭時代到來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國都已經研製並裝備了各種型號的坦克,其中以輕型坦克為最多,也有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型號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法國的“雷諾”R-35輕型、“索馬”S-35中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T-28中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Ⅲ輕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們比早期的坦克先進多了,一般戰鬥全重9~28噸,最大時速可達到20~43千米,最大裝甲厚度為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德國的TIV型坦克達到75毫米,蘇聯的T-28型坦克裝有76毫米炮,無論技本還是戰術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集團大戰作好了準備。
二戰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使用大量坦克進行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出現了有幾千輛坦克參加的坦克大戰;在北非戰場及諾曼底戰役、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交戰雙方共生產了30多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對抗成為重要作戰形式,坦克技術與性能得到迅速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國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中型坦克,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戰時期坦克的性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裝有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彈藥是榴彈、尖頭或鈍頭穿甲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破甲能力大為提高,對於坦克對抗和轟擊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尤為適宜。這一時期的坦克發動機的功率多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00~300千米,可深入敵方縱深作戰,對於擴大戰果、全麵控製戰場局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所有坦克均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車體造型設計上有了較大改進,特別注重將車體前部易受攻擊的部位設計成使炮彈容易滑脫的斜麵甲板。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戰場成為新型坦克的試驗場,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檢驗和改進提高。大戰後期的坦克在機動性能、火力配置、防護能力諸方麵都已經相當成熟,並且成為陸地突擊作戰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無人坦克
最早的無人坦克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1943~1945年,德軍曾在少數重型坦克營裝備有BIV無線電操縱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戰鬥坦克。這種坦克內無乘員,最大裝甲厚度為150毫米,車長僅有335米,車寬也隻有1.8米,車高1.25米,車重3.6噸。用無線電遙控操縱,車輛也用履帶行走,可以逾越較淺窄的塹壕和爬越鐵絲網等障礙物,用來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壞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戰工事,支援地麵突擊部隊的進攻。這種坦克前甲板上攜帶450千克炸藥,駕駛到爆破地點,借遙控裝置從車上拋下炸藥後駛回,然後由定時引信或無線電信號引爆。無線電操縱的距離可達2千米。這種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戰中曾得到應用,但效果較差,並不像德國人想象得那樣厲害,而且操縱裝置複雜,易受戰場其他無線電信號幹擾,影響遙控定位的準確度,所以戰後不再研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