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戰爭指瑞典及其盟國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對波蘭國及波的盟國進行的戰爭。
瑞典是在俄波戰爭的情況下於1655年7月開戰的,其目的是占領屬於波蘭國的波羅的海沿岸領土,確立其在波羅的海的霸權。瑞軍從西波美拉尼亞和裏加兩個方向侵入波蘭國,數月之內便占領了波蘭國大部領土。抗擊瑞軍的波蘭貴族民軍投降了。
但是,當獨立受到威脅時,波蘭國爆發了反對侵略者的愛國運動。農民起義隊伍同瑞軍展開鬥爭,以回擊敵人的掠奪和暴行。
到1655年底,華沙以及整個波蘭國南部已從占領者手中獲得解放。波蘭部隊在戈洛姆比、紮莫希奇、雅羅斯拉夫附近擊潰瑞軍,並在科澤尼茨,瓦爾卡附近渡桑河時重創瑞軍。
1656年春俄波停戰協定的簽訂和1656~1658年俄瑞戰爭的爆發有利於起義軍獲勝。瑞典國王查理十世古斯塔夫將餘部調往普魯士。他於1656年夏同勃蘭登堡選帝侯結盟,以便繼續戰爭。同盟軍在1656年夏發動了新的攻勢。於7月30日再次占領華沙。1657年5月和7月,波蘭國先後同奧地利和丹麥締結了奧波盟約和丹波盟約。1657年夏,新建同盟進攻瑞典。
但同盟的行動優柔寡斷。1659~1660年,雙方幾乎未進行任何積極的行動。
波蘭國力圖再次占領1654年重新合並到俄國的烏克蘭和1654~1655年已被俄軍解放了大部領土的白俄羅斯。因此,在法國的斡旋下,同瑞典締結了以恢複原狀為條件的奧利瓦和約。北方戰爭以1660年5月27日瑞典和丹麥簽訂哥本哈根和約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