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夏朝疑雲(2)(1 / 3)

他認為,“大禹治水”,“使黃河中下遊形成了一個先進的經濟共同體雛形”。在“禪讓製”的權力交接過程中,禹以皋陶為繼承人;皋陶卒後,禹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禹崩,禹子啟賢德,而伯益威望不足,於是諸部落酋長擁啟為天子。從此,世襲製代替了禪讓製,這是私有製的開始,也是夏王朝誕生的標誌。

3.公天下與家天下

大禹“塗山會盟”,劃“九州”,鑄“九鼎”,征討三苗,殺防風氏,其實仍然處在公有權力和私有權力的交接期。大禹實際上仍然是部落聯盟的“大酋長”。但是,啟大戰有扈氏,戰前誓師雲:“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祭汝!”後來,有扈氏戰敗,啟將有扈氏族人降為奴隸。而那些隨他征戰者,本為同盟,此時已降為啟的臣仆。

後啟又在陽翟之南鈞台大享諸侯,史稱“鈞石之享”,其權力真正私有,這正是私有製成熟的標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啟又設立了代表國家的暴力工具:監獄、刑法、軍隊等,於是真正的私有製的國家便產生了。

另外,戰國以前的史書中,從不稱夏禹,隻稱禹,大禹,帝禹,而稱啟為“夏啟”、“夏後啟”。這種區別不是疏忽,而正是古人對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的認識。

從太康到少康

1.太康失國

夏啟繼承王位後,貪圖享樂,奢侈腐化,隻做了9年國王便死去了。他的兒子太康繼承了王位。登上王位的太康,沒經曆過大禹創業時期的艱難,看到的隻是父親夏啟巡遊田獵和隨心所欲的揮霍。所以,他和他的父親一樣,隻顧吃喝玩樂,不問政事。

這時,夏東邊的有窮部落迅速強大起來,部落的首領叫後羿。後羿野心勃勃,他看到太康昏庸無能,民心怨憤,諸侯離心,便下決心要取而代之。

危險就在身邊,但太康卻絲毫未覺,厄運很快就來了。有一次太康外出打獵,後羿見夏都空虛,派出兩路重兵,一路奪取了夏都,另一路則埋伏在洛水北岸阻擋太康返回都城。太康本想殺回都城,無奈勢單力薄,諸侯也不聽調遣,根本無法和後羿抗衡,隻得逃到洛水南岸,過起了流亡的生活。幾年之後,太康鬱鬱而死。

2.後羿不隻是一個傳說

後羿占領了夏都,卻不敢自立為王,便另立太康之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廣羅黨羽。

仲康死後,後羿又立仲康之子相為帝。兩年後,後羿見時機成熟,罷黜了相並將其放逐到斟灌(今山東曹縣),奪取了王位,成為夏朝第五位君主。

後羿當了國王後,開始作威作福,漸漸不把百姓和諸侯放在眼裏。《左傳》說,後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他不關心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於打獵圍畋,把國家大事交給一個叫寒浞的大臣處理。寒浞生性狡詐,對後羿極盡諂媚,從而贏得了後羿的信任。他暗中收羅黨羽,並收買了後羿的家奴。有一次,後羿打獵歸來,寒浞派人將他灌醉後殺死,並且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全部家產。

3.少康複國

相被後羿放逐後,有一批擁護夏朝的人聚集在他周圍,他的勢力又逐漸壯大起來,在斟尋和斟灌兩個同姓氏族的幫助下,相把都城遷到帝丘(今河南濮陽縣南部一帶)。

寒浞殺死後羿當上國王後,派他的大兒子寒澆和小兒子寒殪帶兵消滅了斟尋氏、斟灌氏,對夏王室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在帝丘,相被殺死,他的妻子緡懷有身孕,在亂軍廝殺中從城裏逃回娘家仍氏部落,生下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