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軍力三百年不衰的大明王朝(2)(2 / 3)

首先,南京是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有著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況且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大本營,根基穩固,這些都是北方建都無可比擬的。

其次,明朝建立之初財力不足,百廢待舉,如果棄南京而移別處建都,對剛建立的大明帝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第三,明朝的開國元勳們大都是淮西人士,且大都近不惑之年,安土重遷的觀念十分嚴重,因此在考慮遷都時,他們發出一片反對之聲。

第四,太子朱標在考察未來遷都之地西安之後即病逝而亡,朱元璋悲慟不已,況年老體弱,精力已倦,最後隻得長歎:“興廢有數,隻得聽天。”遂罷遷都之事。

2.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公元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終於在南京登上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寶座。盡管他作為一個篡位奪天下的皇帝而被世人說三道四但是就是這位篡位皇帝,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開創了一個彪炳千秋的“永樂盛世”。可就在朱棣可以安享太平之福的時候,他卻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公元1421年,他決定遷都北京。

眾所周知,南京遠離北方蒙古的威脅,是一個安全富庶的地方,而當時的北京是明朝與蒙古相抗廝殺的“前沿陣地”。那麼朱棣為何要把大明王朝的“心髒”遷到如此危險的地方?他為何會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反常舉動呢?

第一,南京是一個短命都城的說法讓朱棣心有不安,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建都,建文帝四年而終,是巧合,還是應咒?

第二,由於靖難之役,朱棣在南京大開殺戒,結怨於江南,而江南士族中仍有許多建文帝的擁護者,民間又傳言建文帝尚在人世,朱棣在南京是惶惶不安。而遷都北京,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朱棣心裏自然要踏實得多。

第三,北方虜患不絕,建都北京,便於就近製禦。況且北京是朱棣的龍飛之地,根基磐固,朱棣可以北京為中心,“攘四夷,撫四海”。

但是,朱棣為何不在登基之初就遷都北京,而是過了十九年才正式實施呢?

要知道,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是北京經過元末的戰火,毀壞嚴重,重建皇城並非朝夕之事;二是朱棣初登皇位,立刻遷都,會讓人誤認為他“心虛”,不敢在南京號令天下;三是建都北京,所需錢糧要從江南調撥,耗日甚久。

因此,朱棣為遷都北京,整整做了十幾年的準備。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發出遷都北京的詔令,北京由“行在”變成首都,南京則變成了留都,朱棣也由此落得了一個“天子守邊”的名聲。

3.天子守邊

公元1368年7月,明朝軍隊攻占大都,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倉惶逃回北方大漠,創造了中國曆史上前朝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至此結束,但是蒙古帝國的根基未損,勢力猶存,“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曆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為北元。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強有力的威脅。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曾屢次派大軍深入北方,想徹底消除北方蒙古的威脅和隱患。然而,由於補給困難、生活習慣不適應等諸方麵的原因,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未能統一蒙古。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了應對北元對明朝的威脅,便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是為曆史上令人矚目的“天子守邊”。

大明王朝之落日悲歌

1.倒黴皇帝接手爛攤子

明朝自“永樂盛世”後,曆經洪熙、宣德、正統、景泰等朝,中經“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弘治中興”、“萬曆新政”、“天啟黨爭”,最後傳至崇禎之手。1627年8月,明熹宗病故,由於沒有子嗣,其弟朱由檢受遺命於同年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但是,崇禎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的上幾代祖宗都是荒淫無度、窮奢極欲的昏君,致使朝政荒廢、政治腐敗、宦官專權。明世宗在45年,一心寵信道教,奸相嚴嵩父子專權,將朝廷上下弄得烏煙瘴氣,明神宗即位後,也是荒淫享樂,不理朝政,一任吏治敗壞和官府廢弛,明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不可收拾。明熹宗即位,更是任用宦官,殺戮黨人,明王朝氣數殆盡。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上台了,這個倒黴皇帝不但祖宗不佑,而且連老天爺都跟他作對。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年(1629年),陝西河南一帶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人相食,草木俱盡”。而官吏依舊巧立名目,肆意盤剝,百姓遂反,明王朝上下震撼,搖搖欲墜。此刻,關外的滿清王朝羽翼漸豐,覬覦中原,屢屢犯邊。

崇禎於內外交困之際登上皇位,他一心想中興大明,但“興廢有數”,以他一人之力也隻能是“回天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