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飛機,是空中偵察與監視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由載機、監視雷達、數據處理、數據顯示與控製、敵我識別、通信、導航和無源探測等7個部分組成。預警機以其低空性能好、監視範圍大、生存能力強、指揮控製能力強和機動性能好等特點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軍事裝備。在1982年6月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借助於E—2C“鷹眼”預警機,在接連兩天的空戰中,以僅損失1架飛機的代價,取得了擊落敘利亞81架飛機、摧毀19個防空導彈連的輝煌戰果,使E—2C“鷹眼”預警機名聲大振。
美國是世界上研製和裝備預警機最多的國家,E—2C“鷹眼”預警機是目前世界各國裝備數量最多的預警機,它集各種高技術於一身,是世界各國預警機中的“驕子”。
早在1945年底,美國海軍就提出裝備預警機的要求,並將當時最為先進的AN/APS—20雷達裝在TBM—3“複仇者”飛機上,編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預警機中隊。繼TBM—3之後,不久又在S—2飛機上加裝AN/APS—82雷達和固定的傘形天線罩,就好像在機背上馱著一個大圓盤,形成了現在人們熟悉的預警機外形。人們稱之為E—1B“跟蹤者”,這是第一代預警機。E—1B於1958年3月進行首次試飛,1960年正式服役,先後編入VAW—11和VAW—12預警機中隊,共生產了88架。當時美國大多數航空母艦都配備2~4架E—1B預警機。
1955年,為了適應美國海軍提出的能夠探測、識別和跟蹤,並能指揮控製截擊機、攻擊機,以及向任何部隊的指揮員傳送情報的要求,美國格魯曼公司專門設計了第二代空中預警機。它的特征是在機背上有一個可旋轉的、直徑達73米的圓盤形天線罩,改用AN/APS—96雷達。該機1961年4月19日首次飛行,1964年1月19日開始服役,並得名E—2A“鷹眼”,開始逐步取代第一代E—1B預警機。
1971年,E—2A“鷹眼”完成了第一次重大改進,主要由當時最先進的L—304通用計算機取代了老式的磁鼓——存儲計算機,由AN/APS—111取代了AN/APS—96,並更名為E—2B。
時間不久,E—2B又改用AN/APS—120雷達,從而發展成今天人們熟悉的E—2C。首批E—2C於1973年開始服役。此後,E—2C的雷達不斷進行改裝換代,至今已經曆了7代:AN/APS—96,AN/APS—111,AN/APS—120,AN/APS—125,AM/APS—138,AN/AAPS—139,AN/APS—145。
雖然“鷹眼”預警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最複雜的預警機,其功能之齊全、技術之先進,堪稱世界預警機之冠。可由於它的身價太高而不能“下嫁”,致使許多財力不濟的國家望而卻步,不敢問津。這就迫使許多渴望擁有預警機、而又囊中羞澀的國家另辟蹊徑。
近年來,中小型預警機發展迅猛,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麵。美國於1983年開始進行將P—3反潛機改裝為空中預警機的工作,1984年6月改裝好的預警機首次試飛,並於1989年裝備部隊。另外,目前投入使用的中小型預警機還有美國的“波音”737預警機、英國的“防禦者”預警機、瑞典的SF—340預警機、意大利的G—222預警機等。
預警機雖然神通廣大,但也有致命的弱點。前二代預警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自身安全問題,預警機體積大、速度慢,是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盡管有些預警機配備了自衛幹擾設備,但其安全通常由一組護航戰鬥機負責。隨著隱形技術的發展,以及自衛幹擾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減小、效率增加,新一代預警機將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