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煙幕之下掩真形(1 / 1)

煙幕偽裝是用煙霧遮蔽和迷惑敵人的一種傳統偽裝方法。在古代戰爭中,人們常常利用自然霧來隱蔽軍隊的行動。但是自然霧受時間、地點和氣象條件的限製,局限性很大,需要具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因此人們就研究了用人工的方法製造煙霧來隱蔽自己的行動。到了18世紀中葉,人工煙霧開始出現,而且立即被動用於戰爭。

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速射武器的出現,保護軍隊有生力量的問題顯得越發重要。因而煙幕也就在隱蔽軍隊戰鬥行動、保護軍隊有生力量方麵大顯身手。在整個戰爭中,交戰國的軍隊都廣泛地使用了煙幕。

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煙幕的使用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蘇軍在強渡頓河、北頓涅茨河、第聶伯河、尼斯河、奧得河時,都曾使用煙幕有效地迷盲了德軍的觀察所和炮兵發射陣地,從而隱蔽了自己的行動,大大減少了兵力、兵器的損失。在強渡第聶伯河的戰鬥中,蘇軍在69個渡口、30公裏寬的河麵上實施了煙幕偽裝,使河麵變成一片雲海,德軍根本無法分清哪裏是渡口、碼頭,哪裏是河岸、河心,隻能是無的放矢地狂轟濫炸一氣。當蘇軍已全部渡河後,德軍的飛機還在天空“兜”圈子打轉。

煙幕不僅用於隱蔽戰場上的活動目標,還可以用於隱蔽固定的大型目標。煙幕籠罩的範圍非常大,通常遠遠超過目標本身的平麵尺寸,使對方無法確定目標的精確位置。同時,煙幕能迅速造成遮障,立即產生隱蔽效果。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每當德軍航空兵對樸利茅斯的船塢實施轟炸前,英軍就大規模地施放煙幕,並在船塢附近模擬火災,使德軍飛行員受到迷惑,不能精確瞄準目標和判定襲擊的效果,從而較好地保護了樸利茅斯船塢。

傳統的煙幕偽裝器材最常用的有發煙手榴彈、發煙罐、發煙火箭彈、發煙炮彈和發煙火箭等。這些發煙器材所使用的發煙劑通常是黃磷、塑化黃磷、氯磺酸溶液、四氯化鈦、六氯乙烷、含煤油和火箭燃料的石油潤滑劑、柴油等。這些煙幕偽裝器材主要對付可見光偵察,而對雷達、紅外等現代化偵察手段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60年代末期研製成功的新型煙幕偽裝器材,除了能對付可見光偵察外,還能對付雷達和紅外偵察。1968年8月22日到23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監視捷克上空的雷達突然嚴重迷盲,顯示器上呈現一片“白霧”。與此同時,蘇軍在布拉格實施了大規模空降,並在6小時內控製了布拉格,22小時占領了捷克全境。事後才查明,當時蘇軍為了隱蔽其侵捷的空中行動,在西德奧地利方向施放了一種特別的煙幕——由金屬微粒組成的氣懸體。這種“煙幕”強烈地幹擾了北約的監視雷達,使它們對蘇軍侵捷的大規模空降毫無察覺。

除了幹擾雷達的煙幕外,人們又研製出了專門對付紅外偵察和紅外製導兵器的煙幕。這種煙幕的原料是直徑為3~60微米的微粒粉末,粉末可采用滑石、高嶺土、硫酸胺、碳酸鈣、磷酸胺、碳酸氫鈉等。這些易溶性材料借助壓縮空氣從煙幕箱中噴出,構成能漂浮的煙幕雲。煙幕雲是中性、無毒和冷型的,不會被紅外線穿透,因此,能對付各種紅外觀察儀和熱成像儀。坦克、船隻使用這種煙幕,可以免遭紅外和激光製導導彈的跟蹤,降低導彈對目標的命中率。這種煙幕對保護固定目標,如橋梁、大型工廠等也有重要作用。

煙幕偽裝雖然作用顯著,但易受天氣和地形的影響。大雨能加速煙幕的消散,風向不利反而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會使煙幕幫敵人的忙;森林、河川和高地也會減少煙幕的傳播縱深。此外,煙幕的有效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因此,使用煙幕偽裝時,一定要根據目標所在地區的風向、風速和其他具體情況,確定使用煙幕器材的數量、布置方法和施放時機。可以預計,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煙幕偽裝仍然是克敵製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