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陣地上的魔鬼霧團(1 / 2)

化學武器——禁而不止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從狹義上講,化學武器指的是在戰爭中使用的有毒的化學物質,即毒劑;從廣義上講,它還包括裝填有毒劑或毒劑的組分(能生成毒劑的毒劑中間體)的化學彈藥及投射工具。如裝有毒劑的炮彈、航彈、火箭炮彈、導彈等,統稱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一詞雖始於近代,但在戰爭中使用有毒物質,卻可溯到公元前5~6世紀。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曾使用硫磺燃燒產生的毒煙,使敵人中毒。在我國,公元前559年,晉、魯、齊、宋等13國,聯合討伐秦國。秦國在涇河上遊施毒,汙染了水源,致使晉、魯等國軍隊因飲用河水而造成傷亡。

在古代,以有毒物質作為武器是非常原始的,不僅使用方法簡單,而且殺傷作用也極其有限。因此,化學武器作為作戰的一種手段,在過去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有毒的化學物質真正作為一種武器被大規模地使用於戰場,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10月12日,德軍攻占了比利時的伊普雷(Ypern)的裏爾,並集中了大量兵力向伊普雷東南發動攻勢。由於遭到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未能取得突破。最後,交戰雙方掘壕據守,進入了相持階段,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德軍為改變這種對峙態勢,突破對方防禦,最高統帥部采納了著名的化學家哈伯(Haber)的建議:以工廠中大量庫存的液態氯氣作為武器,對敵實施化學攻擊。擔任這次攻擊任務的是德軍工兵第35聯隊。1915年4月5日,德軍開始在陣地前沿布設裝滿液態氯氣的鋼瓶。4月22日下午,出現了有利的風向,德軍打開鋼瓶,開始向英、法軍陣地施放氯氣。一人多高的黃綠色煙雲被每秒2~3米的微風吹向英、法聯軍陣地。麵對突如其來的氯氣雲團和撲麵而來的難以忍受的強烈刺激性怪味,英、法守軍驚慌失措,頓時,陣地內一片混亂。跟在煙雲後的德軍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就突破了英、法聯軍的陣地。這次攻擊,使英、法軍隊共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德軍本身因防護較差、占領陣地又較快,也有數千人中毒。

毒氣攻擊的顯赫戰果,引起了交戰各國的極大重視。於是,交戰各國也紛紛開始使用毒劑。從此,有毒的化學物質,便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性武器被廣泛地應用於戰爭。同時,施放毒劑的方法,尋找毒性更高的新毒劑和有效的防護措施的研究也開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化學武器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僅使用毒劑的方法得到了改進,新的毒性更高、性能更好的含磷毒劑也被研製出來了。1939年,德國首先研製出了新毒劑沙林,1944年,德國又合成出了毒性更高的梭曼毒劑。1953年,英國在研究農業殺蟲劑時,發現維類(V類)毒劑並在1954年將其正式確定為軍用毒劑。沙林、梭曼、維埃克斯(VX)等統稱神經性毒劑。這類毒劑毒性高、穩定性好、易造成良好的戰鬥狀態,是到目前為止較為理想的軍用毒劑,也是世界各化學武器擁有國裝備的主要戰劑。在軍用毒劑發展的同時,使用毒劑的方法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有毒劑炮彈、炸彈,和用於從飛機上布毒的布撒器,而且有用於近戰的毒煙罐和毒劑手榴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研製出可發射氫氰酸毒劑彈的著名的“卡秋莎”多管火箭炮,美國研製了M—34型沙林集束彈。50年代末,美國又研製出了“下士”和“誠實約翰”導彈的化學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