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挪威AGM-119反艦導彈(1 / 2)

在當今的國際武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無疑仍是美、俄兩家,以英、法、德為代表的歐洲傳統軍工強國在美、俄之間的夾縫裏騰挪閃轉,以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是,在這些主流的武器研製集團之外,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國家,他們的總體實力雖然不強,但常常會在一些地方給我們帶來驚喜。這些國家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歐四國。無論是瑞典的潛艇、薩伯公司的戰鬥機、博福斯公司的火炮和防空係統還是挪威的導彈都堪稱上乘之作。

挪威西南瀕大西洋,西北臨北冰洋,海岸非常曲折,多峽灣和島嶼。特殊的國情促使挪威人在海防建設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康斯伯格公司在西方多數國家幾乎停止發展反艦導彈之際,全力致力於開發企鵝(penguin)反艦導彈,於1972年開始投入使用,先後研製成功“企鵝”1、“企鵝”2、“企鵝”3,並正在研發“企鵝”4,使“企鵝”成為包括艦對艦、岸對艦、空對艦的多用途、多類型反艦導彈家族,使之成為了西方國家第一種反艦導彈。在反艦導彈大行其道的今天,曆史充分的驗證了康斯伯格公司的慧眼獨具。

康斯伯格公司涉足軍事產品領域已超過200年,進入20世紀以來,康斯伯格公司一直與挪威陸海空三軍合作,研製各種武器裝備和通信係統。康斯伯格公司開發企鵝係列反艦導彈可追朔到20世紀60年代初,挪威康斯伯格公司於1962年開始發展企鵝家族第一個反艦導彈型號——企鵝-I艦艦型導彈,該型導彈於1972年進入挪威海軍艦隊服役。1970年,康斯伯格公司開始在企鵝-I的基礎上發展企鵝-II艦艦/岸艦型導彈,隨後與瑞典聯合發展企鵝-II的改進型,代號為RB-12,仍為艦艦/岸艦型導彈,1980年前後進入現役,並向希臘、瑞典和土耳其出口。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企鵝-IIMOD7和企鵝-III兩種空射型反艦導彈。目前,技術更先進的企鵝-IV反艦導彈已經進入項目發展階段,企鵝導彈已經形成了包括艦對艦、岸對艦、空對艦多種類型的多用途反艦導彈家族。

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用蘇製“冥河”反艦導彈首次擊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世界為之震驚。在此之前,有遠洋艦隊的西方國家認為,反艦導彈隻是一種近岸防禦武器,幾乎停止了這種導彈的發展,唯獨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例外。

結構特點

企鵝係列反艦導彈采用相同的鴨式氣動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彈體結構,4片箭羽式控製舵麵和穩定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前舵和彈翼均呈X形配置,處於同一水平麵上。圓柱形彈體頭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彈體內部采用模塊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分為3個艙段:導引頭艙、戰鬥部艙和發動機艙。

導引頭為視場可變的熱成像被動紅外導引頭,有寬、窄兩種視場,寬視場在遠距搜索目標階段使用,當導彈接近目標時轉入跟蹤鎖定目標階段,此時將導引頭的寬視場轉換為窄視場。該導引頭采用了凝視焦平麵陣列技術,不是跟蹤目標熱點,而是由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產生的製導信號跟蹤目標,可以引導導彈飛向對比度變化最為明顯的艦舷吃水線附近攻擊。由此帶來最大的破壞殺傷效果。該導引頭作用距離較近,但中段慣導係統的精度允許其在更為接近目標處開機工作,這有利於導引頭抗幹擾和提高製導精度。企鵝係列反艦導彈的動力裝置均為1台羅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設計的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均采用半穿甲爆破型,總重120公斤。

艦對艦型

“企鵝”1和“企鵝”2是從艦艇上發射的反艦導彈係統。

“企鵝”1 包括導彈和艦載設備。導彈采用鴨式氣動布局。整個導彈分為頭部、戰鬥部和動力裝置三個艙段。彈體為圓柱形,頭部為卵形。4片燕尾形鴨式控製舵和4片燕尾形彈翼均呈X型配置。動力裝置包括固體火箭助推器和火箭發動機,速度為亞音速,射程20千米。製導設備包括慣導係統、自動駕駛儀、紅外導引頭和激光高度表。慣導係統用於導彈飛行中段的控製,飛行25千米的導引精度為200米;激光高度表用來控製導彈飛行的高度;紅外導引頭用於導彈飛行末段的製導。戰鬥部采用了美國“小鬥犬”導彈的MK19型半穿甲爆破型,重120千克,裝藥50千克,有一個延時觸發引信。

艦載設備包括目標探測、火控係統和發射裝置。

“企鵝”2是在“企鵝”1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用途反艦導彈。現在說的艦對艦、岸對艦兩用型“企鵝”2是老“企鵝”2的改進型,有多種型號。導彈的氣動布局和內部結構配置與“企鵝”1完全相同,不過動力裝置采用了高能推進劑,射程增加到30千米,“企鵝”2/7N型達34千米。製導設備更加先進和精確,采用可編程慣導係統,導彈發射後能按程序左轉或右轉、直線或迂回飛行。紅外導引頭是一種視場可變的偽成像導引頭,以寬視場搜索、捕獲目標後轉入窄視場跟蹤,由目標與周圍背景的對比度來產生製導指令,引導導彈攻擊目標。“企鵝”1在挪威共裝備了30艘艦艇。“企鵝”2裝備的艦艇包括挪威14艘、土耳其8艘、瑞典16艘、希臘6艘。